漢獻帝劉協帶著一幫老臣歷經劫難回到洛陽,當時身為兗州牧的曹操聞信後前往迎接。可洛陽已經被董卓隳墮殆盡。由於董卓放兵劫掠人口至長安,導致洛陽周邊二三百里內杳無人跡。曹操力排萬難,將皇帝迎接到受害較小、城池完好、離京都洛陽最近最安全、治屬兗州的許縣定居。既能保證糧食供應,又能保障皇帝的安全。可因許縣靠近曹操的家鄉,這成了抨擊者認為他想要“挾天子”最說得過去的“理由”。
曹操為國羈旅三十三載,只到過故鄉六七次。其中除了兩次隱居及一次避難,其他都因從渦河乘船經潁水南下合肥征討孫權。
為了支援他的統一大業,家鄉父老不斷輸送男子到軍中。建安七年春正月,當離鄉多年的他走在故鄉的路上,只看見老弱病殘的男子時,竟無語凝噎。在他下發的撫卹令裡寫道:“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
長期以來,他的家鄉只剩下老不宜耕種,少不能提籃的老弱病殘,拿什麼來挾制遠在許縣的皇帝?
他吃盡千辛萬苦,勒緊褲腰帶也要為皇帝打造一座臨時新城,儘快接待八方來獻外族賓客,揚大漢國威於天下。被世人認為他是為皇帝建造了一座“臨時監獄”,將之禁錮於此。
面對非難和流言,能支撐他堅強面對的,就是太學石刻上的八個大字:帝之輔弼,國之棟樑。他排除萬難力圖恢復大漢江山,被懷揣割據野心的諸侯當作反對統一的理由。讓他毫無懸念地暴露于軍事打擊的風口浪尖,經歷生前死後長達兩千年的非難。
細數曹操一生,得到的遠比他的榮耀還多的是——誹謗。
曹操的一生大多時候處於複雜艱險、萬丈深淵之邊沿。每次做出艱難選擇之前,上天沒給他留退路。
日後三十年間,曹操一邊打仗,一邊抽調人力,傾注國力,相繼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