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戎馬征程之中,可謂吃盡辛苦。最終成為東漢末年首位輔弼良臣、統一大業的中流砥柱,並奉命承恩建立魏國,洗刷身世恥辱,走向人生頂點。
由於他的兒子曹丕陰謀篡位,他曾經獲得的榮耀,所做的努力與貢獻,被世人當作為曹丕鋪就“逼宮”的資本,使他的英名毀於一旦。他曾經所做的一切,都被看作惡意的蓄謀。
說句公道話,人若預知身後事,何來千年遺餘恨。恐怕讓曹操悔恨千年的,無過於選擇出生於曹操的事業艱難之時,凡事計較、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好大喜功的長子曹丕為繼承人。
曹操曾經數次想要撤換曹丕,讓風流浪漫、不拘小節、才學上乘的三子曹植繼位。可惜造化弄人,初生牛犢的曹植哪兒能爭得過羽翼豐滿的曹丕。
子曰:“父在觀其行,父沒觀其志,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曹操去世僅僅數月,曹丕逼皇帝劉協遜位。他這悍然妄舉,辜負了一心想要做“帝之輔弼,國之棟樑”的曹操想要統一大漢的心願,也為他惹下了的罵名。
史實證明,在曹操總理朝政期間吏治清正,依法治國,在他的治理下,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之能臣、明吏。從軍事人才到治世能臣,從當代名儒到民間才子,共同造就了難得的繁榮。
不但曹操,享受和平的普通民眾也討厭分裂,渴望統一。日後曹操在渭南與反賊馬超對峙,負責後勤供應的河東太守杜畿率領河內百姓日夜送軍糧和肉食去支援前線。直到戰爭結束,軍糧庫內堆積如山的穀子還超過三十萬斤。被活著趕往前線的牛、羊、豬、鹿成千上萬,甚至還被利用去衝散飢餓的敵軍。
連續征戰,物資竟能豐富到如此。有賴於曹操在修武之餘,制定一系列惠民法規:軍民一體抵抗自然災害、國家興修水利、無償供給農資……使東漢末年出現少有的開明盛世。
曹操用兵如神,能征善戰,也有慘敗於赤壁的經歷;網羅大量人才,也曾經誤殺忠良;善猜忌,讓數位無辜者喪命,卻又胸懷豁達,在官渡之戰中燒掉所有通敵反書;他還為《孫子兵法》作注流傳至今;辭賦堪絕,創立文學史上“建安風骨”,成為歷史上少有的軍、政、藝三絕。那麼,他所處怎樣的時代?有著怎樣的家庭傳承?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遇到什麼樣的突發事件?
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共同鑄就了令歷代世人爭論千年的“奇才怪胎”?
是歷經生死,一路摸爬滾打,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困苦,飽受誹謗、責難、打壓與迫害,痛到流血又流淚,才成為國之首輔?還是迫不得已,被時代和歷史環境推著往前走,使他攀登到了常人難以超越的巔峰?
本性因何得更改
客觀地說,二者都有。
世人往往只重視他日後當司空、做丞相、封魏王,“揮手聲雷蕩、舉動齊山海”的飛揚時代,卻很少關注他三十三歲以前,一次次遭到打擊、排擠,蒙受身世羞辱和壓力、事事不盡人意的“熔爐生涯”。
對於這段歲月,他在“自白書”《讓縣本志令》中這樣寫道:“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從他出生到三十三歲所遭受的一切,比起他的後半生,是那麼卑微,沒有建樹。當他日後成為魏國君主,跟別人談起過去時,時而感慨,時而大笑。笑聲和淚水都無法淡化那一路走來的經歷。
因為,這段歲月,鑄成了他輝煌成就的基石!
人的一生,從母腹到墓穴,一段悲喜劇完整落幕。連線這兩處之間的旅程,被稱為“人生旅程”。
每段旅程和每個路口,總會有不一樣的人出現,有庇佑的避風港灣,有磨礪意志的擎天巨石,還有橫亙在理想之路上的沼澤。在他的成長時期,誰是他人生路上的風景?誰又是他生命中重要的驛站?
首先絕對不能不提帶給他身份恥辱的太監祖父曹騰,他是歷史上唯一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太監。他跟曹操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卻不妨礙他成功地在曹操的心裡留下終身磨滅不掉的烙印。當曹操功成名就大權在握後,他的諸多部下,甚至他的堂兄弟夏侯惇都勸慰他取漢自立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祖父,不能因一時之快,讓祖父長眠地下遭人唾罵。他要用行動證明,太監曹騰的養孫,也跟曹騰一樣,忠於皇帝,熱愛國家。
再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個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