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左手翻史書 作者:青詞

的人站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加倍地去尋找這塊世外桃源才對啊?原來,劉子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險隊不比漁夫那樣單槍匹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裡邊的人恐怕就要在劫難逃了。所以,很有可能,這位多事的劉先生不是善終,這裡也許是作者加的一個隱語。

為什麼桃源中的人要除掉他?漁夫和劉子驥的背後就是官府,官府到來就意味著苛政,苛政猛於虎也,殺他就意味著打虎!在當時,常有這樣的失蹤案例,某個“採樵深入無窮山”的探子,往往突然就失蹤了,原因正在這裡。

還有一個細節,《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其實是自相矛盾的。“詩”裡明明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衣服都是古時的穿法,但“記”裡面就變成了相反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表述,可見,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實際上並不純然如大路上說的那樣是“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記述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的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起來,在影子經濟的地下社會里生活。最終,東晉朝廷的基礎日益衰微,終於被門閥士族趕下了臺。

這實在是一個朝代無奈的教訓。

讓我們回到《桃花源記》的第一個字:“晉”。為什麼他要突出這個“晉”字?正因為陶淵明寫“桃花源”的時候,已經不是晉朝,而是劉裕篡位,建立劉宋之後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開篇是“永和九年”,而沒有寫成“晉永和九年”,就是因為《蘭亭集序》是在晉朝時寫的,他們的身世與情感不一樣。

陶淵明是東晉初平民宰相陶侃的曾孫,世代享受恩蔭,但他本人又因為想歸隱,而跟朝廷鬧得很不愉快——其實,晉朝後來還是很給他面子的,曾經召他回去做官,但他不幹。所以,陶淵明內心中對晉朝既憤懣,又懷念。劉宋建立後,當大將檀道濟曾來探問這位文豪,看他對新朝的意思的時候,陶淵明的表現和多數前朝遺老一樣,他說:我老了,你回去吧。

陶淵明能去哪裡呢?既不願侍奉劉宋新朝,也去不了半隱半“匪”的流民塢堡,他只好結廬在“人境”,悠然盼南山了。

所以,陶淵明寫《桃花源詩》,寫的是自己對於“樂土”的嚮往,語調也是欽慕的;但落到《桃花源記》時,對前朝的複雜情感不時流露,對桃花源的記述也就不那麼單純了。“記”在“詩”前,或者說,正是因為有了《桃花源記》中的複雜感情,才會有接下來的《桃花源詩》中的欽佩和嚮往。

這是兩篇作品中間產生錯位的原因所在。

無獨有偶,1933年,一個叫詹姆斯?希爾頓的人在英國出版了一本小說叫《消失的地平線》,寫雪域高原上也有這麼一片遁世之所,叫做香格里拉。那裡有遼闊的草原,綠色的森林,雖然外面的大千世界人來人往,可那裡面的人卻是五湖四海,兒女情長。那裡與世無爭,返老還童,遍地黃金,治病不用花錢。

在那個歐洲人拋棄責任感,崇尚以和為貴,良知迷惘的綏靖年代,面對納粹勢力的磨刀霍霍,歐洲人希望可以有超自然的“世界中心”的力量,化解歐洲文明的不治之症。縱使文明將致淪喪,也有一艘挪亞方舟可供前往。於是,小說裡的那個“香格里拉”打動了無數的西方讀者。

那麼,小說裡的香格里拉究竟是否真正存在呢?當然不存在。二戰最終還是越來越臨近了,小說末尾的年代,即老實提到:中國正在遭到日寇的侵略。

從這個意義上說,《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是比香格里拉更切實的存在。後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還處處有桃花源的影子。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東邊牧馬,西邊放羊(1)

——從《木蘭詩》的時代說起

中學課文裡選的民歌《木蘭詩》,很多人成年後仍能背誦,可是細勘詩句,卻總感覺味道很怪。

因為,這是一首很雜糅的詩歌,詩句的後面似乎藏著不同時代的迥異聲音。南北朝時代落日的餘暉,令木蘭從軍征戰的故事,留下長長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當代人的書卷旁邊。

《木蘭詩》究竟是什麼時代的產物?

木蘭為什麼姓花?

她的家鄉究竟在哪裡?

《木蘭詩》的自相矛盾

翻開《木蘭詩》的原文,可見到裡邊的時代符號錯綜糾纏,這裡先列幾個關鍵詞出來——

機杼:木蘭在家裡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範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方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