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離開營區,就會被射死,”一名婦女耐心解釋。“女性離開,只是被強暴而已。”幾乎每一場衝突中,男性死亡人數都尤其多。男性雖然是戰爭的正常受害者,但女性卻成為戰爭武器——藉由摧殘和虐待她們以殺雞儆猴。
在剛果東部,問問村民們,你就能層層揭示出習慣性強暴的真相。在一處難民營裡,我們詢問能否訪問強暴受害者,一位婦女立刻被帶過來。為了保護她的隱私,我們把她帶到一棵樹下。十分鐘之後,趕來的婦女排成了長隊。
“你們在這裡做什麼?”我們問。
“我們全都是強暴受害者,”排在第一位的婦女解釋,“也想講講我們的故事。”
對大小便失禁、成日裡只能癱在家的迪娜而言,生命似乎到了盡頭。後來鄰居說,有家醫院的醫生能夠治療她這樣的傷害。那家醫院叫“醫治非洲”(HEAL Africa),位於剛果東部的最大城市戈馬市。迪娜家人聯絡到“醫治非洲”的代表,對方安排了一架飛機把迪娜運到了戈馬市。“醫治非洲”承擔了所有費用。
到了戈馬市的小型機場之後,他們用救護車把迪娜送到了“醫治非洲”。這是她第一次坐車。護士給了她一塊塑膠尿布,讓她與其他幾十名婦女一起活動,她們全都因為瘻管而大小便失禁。這帶給了迪娜一些勇氣,她試著站起來走路。護士給她一根柺杖,幫助她一點點走起來。他們給她食物吃,讓她接受物理治療,把她的名字加入瘻管手術等候名單。輪到迪娜動手術的那一天,醫生成功縫合了她的直腸陰道瘻管,接著對她進行了更多的物理治療,以準備第二次手術來修復膀胱瘻管。同時,迪娜開始考慮手術後的事。她決定暫時留在戈馬市。
“要是回到金杜鎮,”她解釋,“我只會再次被強暴。”第二次手術也相當成功,但是手術完畢後,她決定還是回去。她想念家人,此外,戰爭也即將蔓延到戈馬市。對迪娜來說,待在城市一樣束手無策,於是她選擇回到動亂頻繁的金杜鎮。
海外留學到剛果
在剛果東部這個充滿暴力和厭女情緒的混亂境地裡,為迪娜治療的“醫治非洲”醫院就是座神聖的殿堂。那是個由白色低矮建築組成的建築群,病患在那裡受到尊重。這是援助計劃改變人們生活的一個案例。許多人在那兒幫助像迪娜這類病患,年輕的美國女子哈珀·麥康奈爾(Harper McConnell)就是其中一個。
哈珀留著暗金色的長髮,在熱帶的陽光下,她白皙的面板總是曬得褐裡透紅。她穿著隨意,除了脖子上掛著的那串非洲項鍊,她看起來與美國大學校園裡的學生沒什麼兩樣。然而,現在她卻身處被戰爭蹂躪的剛果,說一口流利的斯瓦希里語(Swahili),與那些在剛果叢林中長大的新朋友談天說地。她所踏上的這條路,是更多美國年輕人應該考慮的——旅行至發展中國家,“回饋”急需協助的人。
年輕人經常問我們,他們該如何幫忙解決性販賣或國際貧窮這樣的問題,我們總會先建議他們走出去看看世界。如果實現不了,就在家鄉籌款或提升人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這也是很棒的做法。但是要有效解決問題,你需要深入瞭解,光靠閱讀是不行的。你需要親眼看到,甚至在那裡生活。
哈珀和朋友在剛果“醫治非洲”的醫院中。
(拍攝:尼可拉斯)
我們認為,美國教育體制的一大缺失,就是年輕人即使對國內外的貧窮狀況毫無瞭解,也可以順利畢業。出國留學的學生,往往是到牛津、佛羅倫薩、巴黎深造。我們認為大學應當把花一些時間待在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的一項必修課,不管是休學一年還是去那裡留學。如果更多美國人趁暑假到巴基斯坦穆赫塔爾的學校教授英文,或是到剛果的“醫治非洲”醫院工作,我們整個社會就會對周遭世界有更豐富的認識,世界其他地方或許也會對美國人有更正面的看法。
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常會擔心到海外當志願者的安全問題。她們擔心會感染疾病或遭受暴力,這當然有道理,但主要障礙還是對於未知情況的過分恐懼,這和非洲人或印度人到美國留學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樣。現實情況是,美國人和歐洲人在發展中國家通常會受到熱情款待,在非洲村莊遇到搶劫的機率,也會比在巴黎或羅馬低很多。通常生活在貧窮國家最危險的事情是開車,因為沒有人系安全帶;而紅綠燈嘛,如果有的話,往往是供參考而已。
美國女性有時候的確會引起多餘的注意,尤其是金髮女性,但是這樣的注意很少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