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已經走到武道修行的極致。若是轉而修習術法知道,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助長實力,卻也會因分心他顧而是圓融無瑕的武道意志不復純粹,從長遠來看實是得不償失。
如今他拿出這《太平要術》閱讀,也只是為了看一看該選擇那些功法傳授那二十二名少年,卻不是為了自家修習。
禹天來已大致翻閱一遍,知道了這《太平要術》共分三卷,上卷記錄的是一門淬鍊精神力量以孕育元神的修行秘法,名為“玄元通幽訣”;中卷記錄了一百零八種符籙法術的修煉及運用之法;下卷則記錄了醫卜星相、風水地理等諸般雜學。
他先將那記載於上卷的根本修煉法門“玄元通幽訣”反覆閱讀數遍,並在心中做了反覆地推演之後,確定自己的決定並無差錯。
這“玄元通幽訣”的核心精要是教人如何透過冥想之類的修行方式壯大精神力量並加以淬鍊純化,使精神力的數量與質量漸漸達到可以駕馭外物的水平。但壯大與純化精神力量是一個聚鐵成山再磨山成針的漫長功夫,縱使資質不凡的所謂修道天才,也非要花上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有所成就。
但禹天來與旁人不同,他在上一世滅殺那天外來客之後,以“九轉明玉功”的將其身死後揮散開來的精神力量盡數吞噬,已經無須那漫長的積累過程。而如今的他也一直在凝練純化沉寂在眉心識海的龐大精神力量,用的卻是自己重新推演後的“九轉明玉功”的第九層心法。
與這“玄元通幽訣”相比,“九轉明玉功”第九層心法中修行精神力量的法門或許還不夠完善,但“九轉明玉功”是他結合自己一身所學一點一滴推演而成,也最為契合自己這一身所學。何況隨著他修為的提升、眼界的開拓,這門功法也必然會不斷完善,將來也未必便會遜色這“玄元通幽訣”一絲半毫。
不過他研讀之後倒也頗有些收穫,這門法訣中的某些理念與訣竅令他頗受啟發,甚至隱隱萌生一些進一步推演“九轉明玉功”的靈感。
禹天來又看了第二卷中記載的一百零八種符籙法術,卻見其中五花八門,既有當初張角在廣宗城用過的“九天御雷真訣”那種威力極其可怕的殺伐之術,也有更像是江湖術士用來謀生餬口的“驅邪符”“鎮魘術”等小把戲。
仔細推演了這些符籙法術的原理之後,禹天來忽地發現自己即使不修習第一卷的“玄元通幽訣”,憑著本身強大的精神力量,似乎也可以運用其中一些較為淺易的小法術。當然,像“九天御雷真訣”那種厲害法術則需要以“玄元通幽訣”的心法配合,便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
禹天來又看下卷,見此卷內容頗為繁雜,堪稱包羅永珍,一時卻也難以詳細參研,只能走馬觀花般匆匆瀏覽一遍。
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已經看到第三卷的末尾處,卻看到最後面的是一篇題為《太上問道篇》的文章,通篇五百餘字都是一問一答的對話體裁,卻沒有寫出對話之人。文中問答內容都是玄之又玄的晦澀道理,若是落在尋常之人的眼中,或許認識文中所有的文字,但將這些字連綴成文,便要看得頭暈腦脹。
但這篇文字落在禹天來的眼中,登時如磁石般將他牢牢吸住。
他歷經數世,兼修佛道並貫通百家,學識底蘊深厚無比,只覺這些談玄說理的問答中隱隱蘊含無數玄妙。只是這些玄妙之理太過深奧晦澀,他雖是有所感悟,卻如霧裡觀花一般難以明悟於心。
良久之後,禹天來有些欣喜又有些失望地收回目光,輕輕嘆息一聲。他參研半晌終是一無所得,但也隱隱預感到自己若是能夠將這《太上問道篇》貫徹通透,應該可以找到通往外景境界之外更廣闊天地的道路。
他抬頭環顧四周,見隊伍正行進在一片無人荒野之中,心中當即便感覺有些不妥。他做事從來都謀定而後動,在制定行進路線時早已派人將沿途情況探聽清楚。他知道今日確實要經過這麼一片荒野,但按照行進的速度計算,此刻早應該走了出去。
心念電閃之間,禹天來雙目微微閉合,眉心識海中蘊藏的龐大精神力量散溢位來,化作一圈圈無形的波紋向四周盪漾開去,在精神力的感應下,四周一切有形無形之物都纖毫無遺地映照在他的腦海中。
“這是……”禹天來立時便發覺了不妥之處,在這一片荒野之中,有數十塊巨石看似零散實則按照某種奇妙的規律分佈排列。本來是冰冷的岩石,在如此排列之下竟與天地之間彌散的靈氣生出某種奇妙的聯絡,引動靈氣發出極其輕微而緩慢的震盪,形成一層層無形的波動籠罩住整片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