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剛才李公臺和寧無缺說話,暗道莫非這也是個有背景的?不敢為難,給了一個木牌,道:“公子是甲字考場第九號,往左拐,第一個廂房就是。”
說完,便放寧無缺進去了。
第四十五章《臨江仙》
甲字考場第九號。
寧無缺照著衙役指點的方向走來,所謂考場,就是用木板隔出來的一個個單獨的小屋,僅容一人坐下。
寧無缺找到自己的位置,這考試,可比後世嚴格多了,寧無缺暗暗想著,屋內擺著桌椅,桌上放著筆墨,考生除了文書,其他東西是不能帶進來的。
甲字考場有著二十個小屋,分開兩排,中間隔著過道,四五米之遠,前後隔開,以防抄襲。進來的考生往硯臺裡添水磨墨,考場內靜悄悄的,一片磨墨沙沙聲。
寧無缺往硯臺裡舔了點水,開始磨墨,富有韻律的磨墨聲,能讓人心平氣和,儘管前世經歷過大考小考無數次考,可在考場上,寧無缺還是忍不住緊張。
聽著磨墨聲,寧無缺靜下心來,心裡有些好笑,只是一個縣試而已,雖然是這般想,可寧無缺潛意識,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取得好成績,不甘落於人後。
很多時候,人們嘴上說著不在乎,可心裡卻比誰都在乎,對學生來說,成績就是命根,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一大群人就圍上去,考的好的,喜笑顏開,考得不好的,暗自傷神,強顏歡笑,說著沒事,只是一次考試而已,可心裡卻難過得要命。
或許,每個人都是這樣吧,滿懷期待,未來才更加精彩。
辰時三刻,考官走進來,檢視了每個書生的牌子,仔細搜查了一番,然後宣讀了“作弊”的後果,嚴明一旦有夾帶、抄襲這樣的事情出現,一定嚴辦。
然後又說了一些考場規則,甲字考場的考官有三人,兩個官員,一個儒袍老人,前兩人自然是朝廷考官,儒袍老人則是江南蘭臺書院的教授。
此教授非彼教授,古時的教授是指德高望重,教書授藝的名宿。
很快,考卷和題目被分發下來,兩張白色的四開宣紙,紙質上佳,題目被單獨列在一張紙上。
寧無缺凝心靜神,大致瀏覽了一遍,和往年一樣,都是分為詩詞、經義、策論三部分,滿滿的一大張紙,經義的考題佔了絕大部分,都是出自《論語》、《春秋》、《荀子》等以及四書五經上面的,都是記憶姓的東西。
覺醒血脈之後,寧無缺幾乎是過目不忘,答起經義來,得心應手,古代考試,答題沒有規定順序,你可以先寫策論,也可以先寫經義,不過,時間一到,無論你寫沒寫完,必須停筆。
從《論語》到《尚書》,寧無缺很快就將經義默寫完了,其中有兩道,是孤僻的經義詞句註疏,寧無缺沒有見過,就只好放棄了。
停筆微微抖了抖手腕,寧無缺察覺身後有人,卻是蘭臺書院的老儒站在身後,捋了捋鬍子,微微頜首,朝寧無缺笑了笑,朝前走向別處。
休息片刻,寧無缺看向詩詞部分,題目很簡單,剛才他就看過了,心中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這次縣試的詩詞,以“三國”為題,偌大的詩詞考題,就這兩個黑字。
漢末三國,乃是華夏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歷史,英雄輩出,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有毒計之師賈詡,風流短命的郭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臥龍,落鳳坡落鳳龐士元,虎狼之相的孫氏兄弟,風度無雙的周瑜,七步成詩的曹植……
等等眾多人物,各領風搔,留下美名。
千百年後,依舊被人懷念稱道,令人神往遐思。
縣試以“三國”為詩詞題目,這範圍可大可小,可以以三國裡的一個人物為詩,也可以以三國裡的故事為詩,也可以以整個三國為詩,可正因為範圍大了,反而不好把握,容易出好詩,也容易出爛貨。
寧無缺腦海裡,有著後世無數詩人詞人詠懷三國的詩詞,借鑑一篇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借鑑誰的名詩名詞,卻苦了寧無缺,有時候可選擇的範圍大了,反而不好選擇。
想了想,寧無缺抬筆,蘸墨,一首《臨江仙》躍然紙上,字是風霜傲骨,詞是千古名詞。
揮毫而就,兩個時辰的時間流逝近半,還有策論沒有寫,寧無缺看了幾眼,題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章,說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縣試的策論,並不佔多少分數,多是出自四書五經的一些言論,讓學生辯論,寧無缺考慮了一下措辭,儘量嚴謹,字句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