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秀一而再出手阻攔欲與風蕭蕭論道之人,做起了攔路虎,極為引人注目,就連風蕭蕭都納悶不已,但此時菩薩講經,卻是不好詳細詢問。
娑婆悟者所講經文越來越晦澀難明,手上的動作已經附上了道則,腦後功德光環幻化,顯現三頭六臂的佛門法身,六隻手臂各執法器,威猛無鑄,法身未動,但周圍的空間都陣陣顫抖,只怕法身隨意一動都能壓塌一片空間。
這一次講經的時間並不比論劍盛舉短,而在講經完成之後,娑婆悟者與眾解說經文,雖然依然是玄而又玄說了等於沒說的佛門說辭,但有些說辭重複得多了倒也能令人偶有所悟,譬如唸經,只念一遍渾然不知其所述,毫無所得,唸了一千遍,即便依然不明經義竟也莫名在心中形成了佛的形象。
幸而此時聖山之上的佛修之人著實不多,不然此次論道怕是更加漫長,其中同來自西土的聖教聖子和聖女倒也開口瞭解了一番佛教要義。能在佛門菩薩口中聽到佛教教義,勝過他們暗中對比數十載所得。
風蕭蕭同樣收穫不淺,他自說出“一朝看花花事空,百年讀月月身同,鏡花水月何從影,雲散緣由不是風。”便已經不再糾結於娑婆悟者的身份了,他的七竅玲瓏心雖與韓聖元一脈相承,又幾乎繼承了韓聖元的一切,對韓聖元當年的種種執念深有同感,好似自己也經歷了一次韓聖元的百年人生,但那一切說到底,與風蕭蕭真的沒有關係,雲散緣由不是風。
若是日後當真有什麼因果落在自己身上,只管應接便是了。所以他也沒有錯過聆聽娑婆悟者的講經,每一個字,每一個動作,以及後來連番解說,令風蕭蕭受益匪淺。
風蕭蕭博古通今,精讀百家經義,但百家之間頗多相同之處,若說核心要義,幾乎可以將百家納入三教。受到百里浩鴻的薰陶,風蕭蕭自小以儒家為主,佛道為輔,眉心識海之內的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