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像泰山、龐統預料的那樣。在聽聞元表身死的訊息後,也不辨真假,立刻帶著駐紮在江夏的人馬趕回了襄陽,從弟元磐無論如何勸說,也沒能阻止元琦的衝動。這也在泰山的意料之中,荊襄是個名士輩出的地方。正因為長久以來,荊襄的人們重文輕武,一些文人的風氣和習俗,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人民。元琦也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理所當然的要去襄陽為“死去”的父親弔唁哭喪,至於帶上兵馬前來,元琦是怕蔡瑁藉機對自己不利。
當元琦、元磐帶著兩萬江夏軍趕到襄陽的時候,早早收到訊息的蔡瑁卻趁機中傷元琦,製造元琦擁兵自重,意欲弒父奪權的謠言。此時恰逢元表有病在身,在蔡瑁的左右遮擋之下,對外界的事情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在各自的擁護者幫助下,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打著大義的旗號,蔡瑁調動人馬,對元琦所部進行了圍剿,元琦本是來奔喪的,自然不可能帶很多的糧草,不到半個月,軍中的糧草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蔡瑁藉機斷了元琦的糧道,要活活把元琦困死在襄陽城下。
危急時刻,泰山大義凜然的站了出來,指責蔡瑁越俎代庖,瞞著元表私自動兵,並且指責蔡瑁把兵鋒所向,對準了長公子元琦。蔡瑁自然不肯聽泰山的勸解,加緊對元琦的圍剿,泰山為了挽救元表的血脈,為了保護好元琦,只能“被迫”出兵,堂而皇之的參與到荊州內部的鬥爭中來,堅定的站在元琦的身邊,幫助他擺脫了困境。在得到泰山的幫助之後,元琦性格中那種文人的氣息再次迸發了出來,異想天開的想要奪下襄陽,徹底剷除蔡氏宗族這一荊州心腹大患。
對於元琦的決定,泰山只是象徵性的進行了幾句勸阻,然後就表明了立場,願意聽從元琦的調遣。於是,元琦整合部隊,又從江夏運來了大批的糧草,準備一舉拿下襄陽。在元琦暗中籌措糧草的時候,一則爆炸性的訊息從江東傳來。江東的揚州牧孫策,竟然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十幾名許貢家客刺殺身亡了!現在江東陷入了一片混亂,由孫策的弟弟孫權暫時代領江東的一切事務,整個江東都在掛孝弔喪。
得到這個訊息之後,元琦再無後顧之憂,自認江東在短期內無法發動戰爭,於是把整個江夏的兵馬糧草幾乎都搬了過來,用於和元琮的內戰。甚至是泰山也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暗中大呼天助我也,心中充滿了欣喜。沒有了孫策的牽絆,泰山覺得他佔據荊州會變得更加順暢。只有龐統隱隱有些擔憂,每日皺著眉頭看向東邊,時常有些不可相信的低聲自語:“江東那頭猛虎,這麼簡單就死了?不應該啊……”可是,龐統的疑問,沒有人能做出解釋,江東子民盡皆披麻戴孝,這是不爭的事實。
龐統受這個時代的思維限制,可是孫策卻不會!不要忘了,孫策可是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在孫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元起的印記,元起從後世帶來的思想,也對孫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策遇刺是真的,但卻並沒有死,甚至連輕傷都沒有,全民戴孝,只是孫策和周瑜定出來的計策,目的,就是要麻痺泰山、元琦,藉機佔領荊州的江夏郡。
時間的指標,回到數日之前。三名許貢家客和十幾名訓練有素的殺手,在郭嘉的授意下,秘密潛入江東,他們花去兩天的時間,摸清了孫策的行動規律,在孫策最愛狩獵的地方,佈下了陷阱,然後在附近守株待兔,坐等孫策的到來。
僅僅一天之後,孫策就和往常一樣,帶著一隊人馬輕裝簡行的來到了狩獵場。在射獵中,孫策興致很高,仗著自己的馬快,來回賓士,射殺了許多的野味。後來,孫策漸漸脫離了大隊人馬,獨自一人在前面領跑,並將身後的人馬越甩越遠。當孫策縱馬來到殺手們佈置好的陷阱前,極通靈性的烏騅馬忽然停止不前,發出陣陣嘶鳴向孫策示警。孫策心中頓生疑竇,翻身下馬檢視四周的環境。早已潛伏在此的殺手們見到孫策手裡只有一張強弓,沒有其他的武器,於是從藏身之地現出身形,手執鋼刀殺向孫策。
孫策徒手格殺了兩名刺客之後,被十幾名刺客團團圍在核心,形式十分兇險,危機時刻,元起的話在孫策的腦海中閃過,孫策大喝一聲,低身從靴子裡抽出寒月刃,仗著寒月刃的鋒銳,和刺客們展開了殊死搏殺。接連殺死幾名刺客之後,程普帶著人馬趕了過來,急忙喝令部下對刺客們圍追堵截,十幾名刺客全部喪身當場,沒有一個人能活著逃出去。
回到州府之後,孫策心中頓生一計,在經過和周瑜仔細謀劃之後,決定詐死一回,麻痺荊州方面的人。為了做的真實,除了周瑜、程普和孫權之外,其餘的人一概不知情。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