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燕京日端公司說起來是合資公司,但實際上只是日伸公司在華夏的一個加工廠而已。
然而更可恨的是,就這麼合作了兩年之後,他覺得應該讓日端公司再往下發展,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有自己的市場,擺脫日伸公司的控制。
結果日伸公司居然不同意,說什麼產能有限,哪怕是他想要籌錢,注資到合資公司中,增加生產線也不行。
最後還是他拍了桌子,說不行的話,就一拍兩散,各過各的日子,日伸公司這才算是鬆口,允許他發展華夏客戶,並且分成比例,從五五變成了六四開。
除此之外,燕京松下公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松下公司對合資公司的限制就更多了,合資公司的架構也更死板一些。
松下公司對合資公司的所有技術輸出都不是免費的,是需要收取技術轉讓費和提成費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麼要搞合資公司,不就是看上了松下企業的技術嗎,結果可好,合資公司用松下的技術,居然還要交技術轉讓費和提成費的。
比如說一個管子1美元或者1.5美元之類的,按照產品的價值,固定比例付費。
並且除了這樣,松下公司為了把技術這一塊給完全鎖死,燕京東方電子廠只要把生產組織好就行,有問題,松下派技術專家過來解決。
透過這樣的手段,松下保留了強大的技術研發,合資公司則完全不用研發,而且松下公司在合同中,對於知識產品看得很嚴,甚至還要直接在合同上寫清“技術出問題我負責”之類的話。
如此一來,合資公司怎麼可能有新技術研發,技術上所有的責任和權利都是松下的。
哪怕是中方主動提出開發新管型,也不行,實際的運作必須在松下開發。
可以說合資公司已經成立十年了,合資公司都不能自己設計出來一個新管子。
而且從十年前開始跟松下搞合資公司開始,他就發現燕京東方電子廠作為燕京松下公司的重要股東,佔據著燕京松下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居然無法向燕京松下公司供貨。
這就真有點欺人太甚了吧,連供貨都不許,他算哪門子的股東。
松下公司那邊說了,燕京東方電子廠想要給燕京松下公司供貨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須要透過鬆下公司的認證。
毫無疑問,這個認證想要拿下十分的艱難,並且每想要供應一個新品種,這個新品種就必須從頭到尾的走一遍認證。
所以說,合資的方式只能夠拿到產品,但拿不到技術,更無法建立自己的體系,在現有產品以外有自主的擴充套件。
在整個合資的過程中,中方企業很難有完整學習技術的機會,根本做不到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甚至壓根外方就不同意中方投資單獨做技術,更別說設立什麼研發中心。
相比之下,南高麗企業的做法就很好了,只買一次技術,吃下來之後,全部都是自己的。
當然了,華夏這邊也不是不知道買技術會更好,只是華夏單獨要購買技術的話,這些西方公司壓根不同意。
嗯,沒錯,不但是東倭,還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等幾乎整個西方世界,都是這麼做的。
他們對華夏在技術上的限制,使得華夏只能透過開放市場,淪為血汗工廠,才能獲得技術。
但要知道的是,華夏之所以能獲得技術,並不是說華夏開放了市場,努力為這些國外企業打工,人家就把技術轉讓給了華夏。
而是華夏透過這種手段,獲得了一點點的利潤,資本積累,從而能夠投資研發,這才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技術。
從頭到尾,這些外資企業都沒有想過要華夏獲得技術。
“這也是大部分國內合資公司的現狀。”
王東生輕嘆一口氣,有些無奈的說道。
方辰和段勇平面色也猛然變得有些複雜。
過了許久,方辰這才悠悠的說道:“沒辦法,誰讓我們欠下的債太多太多了,人家西方已經在轟轟烈烈的搞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邁入現代生活,我們這邊還處於封建王朝,那現在想要趕上去,自然是要受一些罪,一代人吃下幾代人的苦。”
“不過我相信,這樣的華夏人經歷過幾代之後,這種情況就不會復存了,華夏將再次成為傲視世界的東方巨龍!”
方辰堅定的說道。
段勇平和王東生默默的點了點頭。
“但既然你對合資公司的弊端這麼瞭解,知道無法透過合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