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
劉學宏完全沒必要這樣大題小做,麻生俊更沒有什麼趾高氣揚的勇氣才對。
但實際上,卻非如此。
一般來說,西方發達國家的產品,都會比華夏本土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貴50%到三倍左右。
就比如,同樣是二十一寸彩電,長虹賣不到三千塊錢,東芝就能賣五千塊錢,是長虹價格的將近兩倍。
而最好的29寸大彩電,則至少要一萬多塊錢,並且經常沒貨,需要到黑市淘換才行。
但在黑市,東芝29寸大彩電至少一萬三千塊錢,比官價還要貴20%。
而通訊行業,尤其是萬門程控交換機,因為技術門檻高,即便本土企業,也就是引進愛立信生產線的燕京有線電總廠,和申城通訊裝置與貝爾合資的申城貝爾,這兩家都擁有不錯的利潤率,差不多40%左右。
甚至像華為這樣擁有自主技術的中小型企業,其利潤和成本都是對半開的。
所以相較於富士通、朗訊這些國際通訊巨頭,價格差反而不是太大。
富士通和東倭電氣將交換機賣到每線三百美元,朗訊等歐美企業將交換機賣到每線四百美元,燕京有線電總廠和申城貝爾將交換機賣到每線二百五十美元左右,彼此之間到也算是相安無事,各取所需,各自在各自的價格領域耕耘,掙錢,並不直接競爭。
並且從富士通和東倭電氣在華夏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看出華夏郵電局對於富士通和東倭電氣交換機,比燕京有線電總廠和申城貝爾交換機貴五十美元的價格,還是很認可的。
甚至可以說,如果把富士通的交換機,和燕京有線電總廠的交換機放在一起,讓郵電局挑選,郵電局絕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富士通,而不是燕京有線電總廠。
只要能拿到富士通的交換機,他們寧願每線多掏五十美元,整個方案多掏七八十萬美元,四五百萬華夏幣。
在他們的眼中,富士通交換機相比於燕京有線電總廠交換機,溢價的每線五十美元,壓根不是事。
畢竟富士通的產品,肯定比燕京有線電總廠的產品更好,甚至在產品質量和產品力表現這一方面,連擎天通訊都自愧不如。
東倭工業已經崛起了三十來年,不論技術、設計還是製造工藝,材料等方方面面都徹底碾壓,包括擎天通訊在內的華夏企業。
最重要的是,富士通名氣大,可信度高。
就如之前所說的那樣,如果04機壞的話,郵電局的人一定會懷疑是04機的質量有問題。
而如果同樣的故障換到富士通身上,郵電局的人則通常會認為是他們自己操作不當。
所以大家就預設,富士通可以擁有一定範圍內的溢價。
這跟同樣是B級車,賓士寶馬能賣到三十多萬,合資車能賣到二十多萬,國產車只能賣到十萬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