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訊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144根光纖的光纜。
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而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
1988年,連線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
而華夏基本上是跟西方發達國家同步,1977初研製出第一根石英光纖,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訊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申城、燕京、江城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
所以說,在光纖技術上,華夏完全是合格的,甚至優秀,不次於世界一流水準。
而光纖之所以沒有能夠替代電纜,還是因為成本太貴了,而且只是打個電話而已,電纜那點電訊號傳輸完全已經夠了。
但一旦通訊裝置需要連線遠端的時候,又或者說的明白一些,需要連線分佈在華夏廣袤大地上,如繁星般散落的村落時,電纜損耗率高,維護成本高的缺點就顯現了出來。
用電纜的話,一條粗壯的電纜拉幾十公里長,才能滿足一個村落對通訊使用的需求。
但一個村子才能有幾戶人家用得起電話機?
可如果電纜拉的細一點,把成本降低一點也不行。
電纜不夠粗壯的話,就會因為電阻的原因,訊號在長途跋涉下傳輸不過來,所以不管怎麼算,郵電局都根本無法收回成本,更別提盈利了。
再加上,很多農村的地區,還存在住戶非常分散的情況。
就比如洛州就是這麼個情況,下轄的嵩縣,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於嵩山起脈而得名。
基本上一個山頭,就是一個小的自然村落,而這個自然村落,通常能有一二十戶人家,就已經稱得上是大村了,少則三五戶組成的村落絕對不少見。
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是無法使用電纜的。
臺下有些人已經從方辰剛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連線遠端裝置中琢磨出了點味道。
“李哥,前一段上面是不是提出了村村通計劃?”於大虎雙眼放光的戳了一下,一旁同樣臉上喜悅之色已經掩蓋不住的李沂源。
差點被於大虎這一下給戳的魂飛魄散,李沂源白了於大虎一眼,然後喜形於色的說道:“這方總真是好大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