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我們還是說說,誰去說服郭乾、誰又去找張守直,還有葛守禮,朱衡那邊也要重點說說,唉.....” 首輔李春芳開口說道。 九卿當中,已經有四個人明確表態,都是反對王崇古的提議,朱衡雖然是有條件同意,可是他那個條件,其實說出來和反對沒什麼區別。 “是啊,還是要解決問題才行。” 高拱附和了一句。 這件事兒,其實一開始就是因為他和魏廣德、張居正力挺,才在內閣得到透過。 當時他們只考慮到此事對大明朝廷的好處,卻低估了眾臣的反對之聲,現在想來也是失策。 “善貸,朱尚書那邊,還是你去說吧。 你們是江西老鄉,他總不能也不讓你進門吧。” 高拱看著魏廣德,開口就安排起來。 說完魏廣德,高拱又看向張居正,略做思考才說道:“叔大,張守直那裡,就由你去說服,重點還是要放在財政上,也多說說邊民因為兩方戰事家破人亡的慘狀。 張守直這個人性格很執拗,儘量懷柔。” 說到這裡,高拱又自顧自說道:“剩下就是葛守禮這個老頑固,還有郭乾......” 高拱猛的看向李春芳,“首輔大人,你看你去說服哪一個?剩下一個,我再去試試。” “我去找葛守禮吧,郭乾那裡,就肅卿去說。” 李春芳略做思考就說道,“上次我就去了郭乾那裡,已經鬧得很不愉快了。 剩下這幾個,唉.......” 這聲嘆息,其實已經透露出李春芳對說服這幾人的極不自信。 畢竟,這些人他們這些閣臣都已經挨個談話,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人家的立場根本就是紋絲不動。 “李首輔也不要太過擔憂,我算了咱們這邊的支援票數,現在陛下召開廷議的話,勝率還是有一半的。” 高拱開口說道。 魏廣德和張居正、殷士譫都是點頭。 這些日子和朝臣的接觸,雖然對那幾個尚書沒有效果,但是下面的侍郎和寺卿這些大臣,效果還是顯著的,一些人已經表態願意支援內閣的決定。 把人數一累計,已經達到廷臣的一半了。 “廷議的制度,以後得想辦法改改,我們內閣閣臣都是掛尚書銜的,也應該有廷議的投票權才是。” 高拱考慮的卻不是這個,而是對朝廷原本的廷議制度有了意見,打算以後找機會把規矩改過來。 廷議可以說是集議裡最容易進行,又最有權威的一項表決。 表決的結果不僅對皇帝的決策影響極大,就算是他們內閣的閣議都只能排在後面。 換句話說,內閣也要服從廷議的結果。 顯然,現在高拱對此已經生出不滿。 對他不利的制度,就想著找機會改過來,變成對自己有利的制度。 不過廷議畢竟影響極大,機會不合適,他也不好提,弄不好適得其反,把自己搭進去。 高拱的話音落下後,李春芳、張居正等閣臣都下意識看了高拱一眼,隨即快速收回視線。 要知道,當初三楊掌控朝堂的時候,都從沒有對廷議有過改革的打算,沒想到高拱卻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這樣的心思。 廷議,其實就是朝臣監督內閣的一個手段,一個制約,如果真讓高拱提出來,先不說皇帝那裡的反應,就是下面的朝臣,怕許多原本支援內閣的官員都會改變態度。 不過以高拱在內閣裡的強勢,雖然他這麼說了,卻沒有人站出來指正。 實在沒必要和他在這件事兒上糾纏,畢竟看上去,好像高拱也只是臨時起意,或許一會兒他就會發覺不妥,以後自己都不會再提了。 要真站出來指正錯誤,說不好執拗勁上來,又要強推他的想法,那才叫麻煩。 在明朝內閣為了大同之事焦頭爛額的時候,大同這裡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和巡撫方逢時倒是沒有這樣的焦慮,但是心情也是很不好。 當然,京城裡波譎雲詭的氣氛,他們是完全不知道的,否則肯定也不會保持現在的好心情。 他們也有擔憂,那就是派出去的鮑崇德等人遲遲沒有訊息反饋回來。 他們商議的計策得到了內閣的支援,而在大同他們就是一言九鼎的角色,即便還有巡按御史,他們也是不懼。 何況,很多事情他們也並沒有在大同城裡鬧得人盡皆知的程度。 但是得不到俺答汗的認可,其實他們的第一步計劃就算是破產了。 這樣的情況如果反饋回朝廷那邊,他們擔心自己的前途會因此受到影響。 不清楚京城的局勢,但內閣對他們未來仕途卻有很重要的影響力,若是被內閣閣臣認為才能不足,那以後從大同離開,怕就只能去南京養老而到不了京城為官了。 “都這麼多天了,鮑崇德他們為何遲遲不見歸來,哪怕只是派個人送條訊息也好。” 方逢時坐在右首對總督王崇古說道。 王崇古其實心裡也是不踏實,不過他可不會在方逢時面前顯露出自己內心的焦慮,而是氣定神閒答道:‘少安毋躁,這麼大的事兒,就算他把我們的意思帶給俺答汗,他想來也會反覆斟酌再三,才會做出決定。本小章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