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只是微微點頭,但並未馬上過去,他還在等王國光和朱衡過來。
昨天最後,主要是安排王國光佈置下去,清查大明現今流通的銅錢總數,特別是自嘉靖朝以來所有鑄造的銅錢數量等,而朱衡則需要找工匠選擇適當的金銀銅合金配比。
先確定鑄幣成本,才方便他們確定新錢法要鑄造那些面額的錢幣。
實際上,魏廣德是想直接推出十進位制貨幣單位的,也就是改現在十六錢一兩為十錢一兩,這樣感覺比較方便。
但是他試探性提了一句,遭到包括張居正在內幾乎所有人的反對。
他們早已經習慣了十六進位制,在魏廣德看來更加簡便的十進位制對他們來說反而覺得麻煩。
都是習慣使然,魏廣德也不好繼續提這事兒。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鑄幣都是必然的選擇。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之後又經歷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圓形方孔錢開始獨領時代,錢幣由之前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明朝的的錢幣,也從朱元璋做吳王時鑄造“大中通寶”的形制改變為鑄造“洪武通寶”。
大中通寶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另還有折二錢,當三錢和當五錢、當十錢重四種。
洪武元年開始鑄造的洪武通寶斷斷續續,在洪武二十六年,改變錢制,重新鑄五等錢,按洪武元年鑄行規定,後又改銅錢每文重一錢兩分。
其它四等錢,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
其中最特殊的要數當十錢的洪武通寶,此規格錢幣發行時還處於戰亂時期,朱元璋也沒有足夠的銅料,所以在當時發行錢幣時定下當十錢重一兩的規定,也就是說當十錢算一兩銀子。
不過這樣的大錢並未大規模流向民間,多是在官府府庫之間流通。
所以到了後世,流傳下來的銅錢多是見平錢和折二、當三錢居多。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慶時期經歷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鑄錢,除朱元璋時期曾大量鑄幣外,其他皇帝所鑄錢幣數量有限。
這也是明朝民間錢荒,私錢氾濫的一個主要原因,朝廷實在太缺銅料了。
又看了兩份奏疏,沒見蘆布過來稟報其他,魏廣德也不想繼續看其他的奏疏,拿起那兩本山西和南直隸奏疏起身就往張居正值房走去。
雖然看災報已經麻木了,可以朝廷對於這樣的奏報還是必須第一時間處理,是萬萬耽擱不得的。
若是訊息傳出去,還不知道朝堂和士林會如何議論他們。
魏廣德走進張居正值房,張居正已經得到通報起身過來迎接。
“善待,你過來了,來,坐下說話。”
張居正招呼魏廣德坐下,魏廣德直接拿出兩份奏疏遞過去。
“這是你寫的錢法章程?”
張居正誤以為魏廣德是連夜寫了一份錢法改良的章程出來,畢竟此事是魏廣德提出,自然會著重力推此事。
“不是,章程我還在寫,並未完成。”
昨晚魏廣德寫了一些,但是並沒有寫完,自然不會急吼吼拿出來。
“這是今早從中書那邊拿到的,山西和南直隸接連受災的奏報。
叔大兄還是看看吧,若是沒有其他,馬上安排人送司禮監加急批紅髮下去。”
魏廣德說明了奏疏來源,張居正一聽馬上就開啟翻看起來。
張居正看奏疏速度很快,或者說內閣閣臣一般都練出了一目十行的能力,否則那麼多奏疏送來,一個字兒一個字兒看的話,一天也處理不了多少本。
張居正明白魏廣德拿過來的意思,當即拿著兩份奏疏到書案後,提筆在魏廣德的票擬後署名。
然後叫來自己的書吏,把兩份奏疏交到他手裡,吩咐道:“立即送到司禮監,請馮公公抓緊時間呈送御前。”
“是。”
那書吏接過張居正遞過來的奏疏,一抱拳扭頭就小跑著出了值房。
張居正回到先前位置上,又笑道:“我剛看了工部奏報,請戶部撥銀三萬兩,並工部料銀二萬兩一共五萬兩發南直隸,江治在那邊現在就等銀錢到位,就可以讓迦運河開工。”
聽到是這事兒,魏廣德明白,張居正是想把此事稍微拖一拖,等新錢出來再撥下去。
五萬兩銀子,朝廷可是有五千兩的盈利,這還是扣除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