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是明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之一,擁有一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司法等各項權力,巡撫的職責包括管理地方政務、監督官員、處理司法案件等。
巡按則是中央派出的監察官員,負責巡視地方,監督官員的行為,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
巡按的權力雖然不如巡撫大,但其彈劾權對地方官員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派監察御史巡按州縣,此為明代巡按之始,至永樂朝遣御史分巡天下成為定製。
巡撫這個官職正式設定是在明宣德、正統時期。
明初時,地方以布、按、都三司為地方最高長官,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都指揮使掌一省兵事。
如此一來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皇權,避免地方勢力坐大,可缺點也很突出,一旦遇到重大政務,三司之間往往不能實心配合,甚至是相互推諉。
巡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為了更好地統轄一省事務,巡撫設立之初其職權就在三司之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朝廷將地方的大事全部委託給巡撫,總得來說心裡也不踏實。
於是,利用巡按制衡巡撫的策略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際上,張學顏和劉臺的不和,正是大明朝所有巡撫和巡按不和的一個縮影,各地皆如此。
以品級論,巡撫多為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京官出任,地位比較高。
巡按雖然只是七品京官,但口銜天命視同欽差,實際權力絲毫不遜巡撫。
巡撫、巡按都有巡察地方的職能,且一般都帶都察院銜,地方各級官員的升降調補既受到巡撫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巡按的制約,如此巡按與巡撫的矛盾就必然出現。
景泰開始,各省巡撫統一加都御史銜,而巡按只是監察御史,如此巡撫與巡按就成了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撫按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任何緩和,反而愈演愈烈,巡按往往舍其本職而侵奪巡撫的職權。
朝廷派遣巡按的本意就是壓制巡撫,經過長時間的對峙,朝廷最終還是站在了巡按這一邊,堅決實行以巡按控制地方的目的。
有明一代,巡按始終壓巡撫一頭。
因此,也就能理解當初劉臺為什麼搶奪本該是張學顏職責的原因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巡撫和巡按都掛都察院銜,但實際上只有巡按才被認為是都察院的人。
實際上,劉臺當初爭權也是在為都察院同僚打樣,如今倒黴,按說朝中御史應該更偏向他才對。
但是,既然已經定下有於應昌去遼東核查劉臺案,依照於應昌和張四維的關係,顯然偏向性明顯。
實際上,原時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明一向中立的都察院確實倒向張居正,張居正不僅得到內廷支援,又有都察院和六科的幫助,才能做到權侵朝野,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改革。
魏廣德沒心思看奏疏,就靜靜坐在值房裡思考著都察院態度的轉變。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訊號,即便他和張居正私下裡關係良好,可背不住也要提防一手。
高拱可就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悄無聲息就被張居正搞走的。
到現在,聽說高拱還在新鄭成天罵張居正。
其實,魏廣德到這個時候多少也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只能說張居正好算計。
其實當初嘉靖皇帝留下的爛攤子主要是國家財政虧空,但是官員選得其實都還不錯。
所以,留給隆慶皇帝的朝堂可謂人才濟濟。
張居正雖然繼承徐階衣缽,在朝中勢力很大,但說到底他還是內閣裡最年輕的人,難以服眾,即便搶在許多人前面入閣積累資歷。
面對內閣如此多人,如陳以勤、趙貞吉等人,除了李春芳,張居正心知難以和他們爭鬥,於是在有人為高拱遊說的時候,才把高大炮從新鄭拉回京城。
如果,高拱回朝後,其強勢做風很快就驅逐了陳以勤等人,張居正也就是仗著早年和高拱的關係,還有就是兩人共同的政治理念,才勉強被高拱接受下來。
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最關鍵的人物,也就是隆慶皇帝會那麼短命。
高拱有匡扶天下之心,更看不得內廷掌權,所以他一直有心收回司禮監的權利。
在陳洪選擇支援高拱後,他也選擇支援陳洪,由此逼出了馮張聯盟。
而在隆慶皇帝死後,驅逐高拱的關鍵證據,也就是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