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都察院倒向......(1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古人曰“殺降不祥”,也就是屠殺俘虜是不吉祥的事情,不過仍舊有少數情況之下,統帥會選擇屠殺降卒,歷史上屠殺降卒最出名的當屬白起,在長平之戰他屠殺了40萬降卒,被稱為“人屠”。

降卒都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殺起來畢竟容易,一般都是採用坑殺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坑殺”就是挖一個坑,然後把人活埋下去,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古代的記錄其實寫作“阬殺”,而不是“坑殺”。

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記載。

這個“阬”與“坑”的讀音一樣,但它只的“城牆中設定的洞口,也就是城門”的意思。

實際上,所謂的坑殺並不是看字面意思進行理解,真實意思是指古代軍隊打仗後將敵軍殺死後把屍體堆積起來的行為。

古代中國軍隊作戰有一項慣例,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其實就是築京觀。

至於殺俘不祥說法的流傳,無非是兩個效果:一是對手覺得你“壞規矩”,也用同樣慘烈的辦法報復你;二是對手覺得投降也沒好處,以後和你死戰到底。

當然,道德和宗教觀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道德和殘忍。

俘虜已經投降,再殺他們被認為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殺俘雖然有時也是一種心理戰策略,透過展示對敵人的殘酷來震懾對方,但同時也可能引發對方的強烈反彈和復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將領在決定殺與不殺時,就需要綜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決定。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考慮的無非就是徹底動搖趙國的根基。

事實上,也是因為長平之戰,趙國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成為戰國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個。

當然,白起最後也因為長平之戰的後續餘波而被迫自殺。

是的,一代名將白起在長平獲得空前的勝利,但他的結局也和此戰緊密相連。

長平之戰後,白起就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此長平大戰後趙國虛弱不堪,還沒有組織起軍隊守衛邯鄲。

而其它五國更是沒有回過神來,甚至更加畏懼秦軍,此時伐趙必勝。

但是范雎認為此時不該滅趙,以免五國來攻,於是秦王讓白起回師。

白起搬師回國後,秦王又改變主意,認為應當滅趙,要白起領兵出征。

白起認為戰機已失,再攻趙必敗,於是不同意出戰。

秦王就派別的大將領兵伐趙,結果戰敗了,又引得五國合縱伐秦,直逼函谷關。

秦王讓白起領兵拒敵於關外,白起說守函谷關用不著我,一大將足矣。

果然蒙鶩將軍守住了函谷關,但秦王認為白起不聽話不好駕馭,於是賜死了白起。

其實傳聞白起自殺,但實際上是用秦王劍自殺的。

也是因此,凡殺俘者,反對之人必以白起之例勸說。

不過,此時的李成梁急於平定緬甸,自然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他還指望著那些戰俘能夠乖乖聽話,幫著明軍搬運輜重,所以選擇以雷霆震懾他們。

至於其他的,已經顧不上了。

手令寫好,馬上就派人送到羅汝芳手裡,要他儘快執行。

這樣的手令他寫了兩份,其中一份是直接交到俘虜營將官手中,他也擔心羅汝芳不願執行這道命令和他扯皮。

至於隱瞞,李成梁想都沒有想。

這樣大的事兒,是瞞不了人的,與其偷偷摸摸不如做的正大光明。

反正只要緬甸的事兒處理好,李成梁相信京城裡的張居正和魏廣德會幫他擦好屁股的。

實際上,他還在幻想另一個人,那就是英國公家族。

公元1410年,即明永樂八年,明朝大將張輔征討交趾,與季擴戰於虞江,大敗陳季擴。

季擴恐懼,奪路而逃,明兵追至古靈縣及會潮、靈長海口,斬首三千餘級,俘獲其將軍黎弄,戰後殺死兩千多名戰俘“築京觀”。

當然,張輔敢正安,他李成梁還不敢把這些俘虜殺掉以後也這麼做。

李成梁下達命令後,訊息很快也在軍中傳開,自然引得眾將驚詫莫名。

雖然不斷有人前往中軍大帳勸說,但是李成梁全然不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