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差。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刀和弓箭一直都是最被人重視的武器。
武士刀不僅可以步戰,也可以馬上揮砍,所以被武士,特別是騎馬武士熱衷。
不過日本鐵料缺乏,要打造一柄合格的武士刀代價也非常高昂。
而日本的弓箭則是以以重藤弓、丸木弓為代表,也是武士非常喜歡的武器。
相對來說,最初長槍在倭國並不被重視,那是足輕才使用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稱為足輕的打赤足步兵或那些徒步作戰的騎馬武士的侍從們只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而且他們甚至有時也不被允許向敵人的武士發起進攻。
倒是日本北海道、庫頁島等居住的阿伊努人等原始土著由於沒有發展成武士集團的作戰形式,以徒步作戰為主的他們反而較為重視長兵器的使用。
後來蒙古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後,兩次從東北的高麗渡海入侵日本發動文永之役。
雖然不諳航海的蒙古軍遭遇颱風的襲擊翻船而敗退,來自中國的蒙古一方計程車兵則多數持槍矛上岸戰鬥,而矮小的日本人只有太刀、雉刀這類兵器抵擋。
由於這次戰役給日本武士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於是日本人的戰鬥模式也逐漸由騎馬武士們的騎射作戰向步兵集團作戰而轉變。
,!
因為日本國土大部分狹窄的崎嶇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武士騎兵開展賓士作戰。
日本人也逐漸認識到槍在步戰的重要性,武士們在逐漸拋棄了弓箭的同時,也開始廣泛的使用槍,並使其最終成為了日本古代戰爭中最為常用和重要的武器之一。
日本長槍總長度並不長,一般以2米半最為常見,這些一般是各地大名配發給手下將領和精銳使用。
這樣的長度,更利於發揮長槍作戰的優勢。
但是對於足輕來說,當然是越長越好,離敵人遠一點才安全。
於是五、六米超長的竹杆也出現了,最長的達到十米,可稱為東方長槍的極限。
有人統計過,日本的白刃戰最常見的傷勢依序為槍傷、刺傷、箭傷、刀傷。
用武士刀互砍的刀傷比例居然出奇的低,進行白刃戰,最受重視的武器就是長槍。
這是因為日本製鎧技術的提高和鎧甲的輕量化,大量下級家臣也可以穿戴鎧甲戰鬥。
對此,刀的殺傷力無法跟上時代的需要了,而一點突刺、洞穿敵鎧的長槍,其優勢大大強化,故長槍最終成為日本五兵之一的主流。
而且,本就是堆人數的足輕,領主們並不關心他們的死活,讓他們就地取材製作武器是最優選擇。
實際上,大量使用竹槍的足輕,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
這讓日本這些領主們很快就意識到一個道理,與其購買一把名刀裝備一個武士,不如招募一百個手持竹槍的足輕。
而且這種加長型長槍對於戰力孱弱的明軍,當初也確實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麼算起來,倭國最少可以動員起幾十萬大軍,也是夠叫人頭疼的。”
魏廣德想到這裡,不由得感慨一句。
光是織田氏和武田氏兩家,就可以動員十餘萬人交戰,倭國可還有許多類似的諸侯。
他們雖然沒有這麼多人口可供驅使,但湊出幾十萬人還是可以的,應對這樣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還真的小心謹慎才是。
大明真要對倭國出手,還要做更多準備才行,否則難免重蹈蒙元覆轍。
魏廣德此時在心裡提醒自己,免得輕敵吃敗仗。
:()隆萬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