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準備就緒(2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跡幹,這時候才有些後知後覺,當初習慣了鳥銃就覺得很好,可卻沒想到破甲威力的問題。

那會兒一門心思想著開發長身管的加農炮,也就是紅夷大炮,卻忘記了鳥銃這種最普及的火器發展,實在是不應該。

前身曾經還自詡為半吊子軍迷,居然都沒想到指導下工部開發後續的步槍。

是的,受到此事的影響,魏廣德開始考慮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金手指,指點下明朝武器的發展方向。

想到這裡,魏廣德在書桌後靜靜坐了一會兒,仔細思考一番後,又拿出一張紙鋪開,提筆就開始書寫起來。

這張紙條是寫給工部的,只提到兩點,一是研發威力更大的火藥,二就是提出了定裝子彈的思想,要求用油紙包裹定量火藥,並在頂端粘上彈丸。

關於火藥,魏廣德對後世火藥發展知道的不多,但是有印象,那就是火藥的發展潛力其實更大。

相同的火器,使用不同的火藥,射程和威力都不一樣。

甚至,一些燃燒效果更好的火藥,在武器不變的情況下,不得不減少裝藥來保證發射的安全。

至於定裝子彈,魏廣德也是不得不按照未來火器的發展歷程一步步來。

魏廣德當然知道金屬定裝彈的好處,但是誰叫這個時代的技術達不到那樣的工業水平。

就算大明的能工巧匠能夠手工挫出子彈來,可不能實現工業化生產,也根本就沒有實用價值。

所以到了後世,才有許多人說子彈其實才是槍的靈魂,沒有子彈的槍還不如還不如擀麵杖好使。

手持火藥動能武器最早能扯到宋代,《宋史·兵志十一》壽春府“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當時用竹子做的槍管,然後那個子窠就是火藥,雖然兵志上沒有說明這貨的彈到底是個啥,然而從現代明軍使用的彈丸看,無外乎就是小石子一類的東西,估計後期才有人往裡面放鉛彈。

什麼東西都往裡面塞,用起來就類似於後世的噴子。

現在則是彈丸和火藥分開存放,大明和西方的鳥銃手隨身就帶著兩個袋子,分別裝火藥和彈丸。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才出現了定裝子彈,但魏廣德知道這火器的發展規律,再有新的引火方式,讓火器也隨之發生改進,變得越來越先進。

其實魏廣德最初有想過把小號佛朗機炮作為藍本開發大明的步槍,好吧,還是一步到位直接開發的無殼彈。

後世進入新世紀,西方國家還在開發幾種無殼步槍,甚至都出現了成品,但是一直沒有獲得部隊青睞列裝。

不過佛朗機的理念雖然契合後世步槍的發展思路,但現在這個時代的氣密性讓他根本無法保證殺傷力。

金屬材質也不能達到使用的標準,根本沒法把佛朗機炮做的和鳥銃一般大小。

即使是小號佛朗機炮,操作也需要兩名士兵一起操作才能快速發射出去。

魏廣德把想法寫好,至於後續那就是工部的事兒,他不可能親力親為。

而且就算他親力親為,其實以他的水平,也不可能比那些工部大匠做的好,去了反倒是添亂。

叫來張吉,把兩張紙條交到他手裡吩咐道:“這兩張條子,你下去抄錄一份,明日一早分別送到工部和兵部兩位大人手中。”

“是,老爺。”

張吉好歹也跟著魏廣德念過書,雖然做不出好文章,但抄抄寫寫還是沒問題的。

至於現在雲南方面遇到的棘手問題,魏廣德也束手無策。

只能是充分發揮明軍火器的長處,集中使用佛朗機炮轟擊敵軍前陣,等打垮了前陣後,再用鳥銃對其後的輕步兵進行殺傷。

明朝自始至終都對大口徑的火炮情有獨鍾,自正德朝接觸到佛朗機炮,意識到它的威力後,從嘉靖朝到隆慶朝再到現在萬曆朝,對佛朗機炮都偏愛有加,每年都會鑄造大量火器裝備全軍。

除了在內地衛所,只要是邊鎮,其實要湊出百門大小佛朗機炮還是很容易的。

這次李成梁那裡,魏廣德還專門讓南北兵部調運火炮支援雲南,所以魏廣德並不擔心李成梁會對那什麼藤牌就束手無策。

至於譚綸信中提到李成梁向朝廷哭窮,要這要那,不過是個策略,強調自己的難處。

可這有用嗎?

魏廣德其實對李成梁的印象並不大好,或許是因為遼東的原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