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那絕對士氣如虹,往往能打出讓人驚歎的戰績。
可若是失了士氣,那結果可能就恰恰相反,遭遇弱敵也可能吃個敗仗。
明軍這段時間的準備也算充足,別看貌似處於弱勢,李成梁可不是個保守的人,而且還知道更多的訊息,所以老早就在保山城西面不住大量暗哨,時刻監視緬軍動向。
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觀察緬軍後撤的情報。
手裡這麼多兵,莽應龍就算知道沿海遇襲,明軍把進攻目標指向東籲城,也不可能帶著二三十萬大軍馬上後撤,返回緬甸國內救援。
最大的可能,還是抽調精銳馳援東籲城,剩餘軍隊繼續和明軍對峙,最多就是不再瘋狂進攻,會有所收斂。
最後,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繼續進攻大明還是撤退回國,鞏固此戰佔領的木邦和孟密。
“大帥,如今城外緬軍先鋒抵達,可看他們兵力不足,而我城中將士早就枕戈待旦,是不是今夜給他來一下子。”
沐昌祚先前一直在觀察敵營佈置,雖然對方將領也很是謹慎,還派出軍隊進駐附近路口,建立哨營,可沐昌祚還是看出其中有巨大的漏洞可鑽。
雲南的明軍此戰表現整體來說差強人意,所以他有心主動發起一次進攻,挽回些形象。
若城外有十餘萬大軍,他沐昌祚自然不敢擅動,可現在城外敵軍貌似只有七八千人。
“算了,雖然緬軍主力要兩日後才到,可據我所知二三十里外還有緬軍一路人馬,兵力約摸萬餘人,實在沒必要這個時候襲營。”
緬軍當然不是把軍隊整齊的分成前中後三軍,因為軍隊太多,所以莽應龍簡單分派幾個主將,讓他們帶著手下和幾個相熟的土司兵馬組成一路,按照既定路線分開前進,先後相距一般就是二三十里。
這樣,就算路上遭遇明軍阻攔,只一天時間就有援兵可以抵達,不怕被明軍分割包圍打埋伏。
所謂的緬軍主力,其實就是緬王莽應龍親自帶領的那一路,足有五六萬人的規模,且多是緬族人,也是他起家的根本。
緬甸的多民族特性比中國還要複雜,有上百個民族,可見其內部實力的複雜性。
對於異族,不知道是所有民族的通性,還是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他們對待異族的態度也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都是時刻提防著。
“我們現在要示弱,沒必要做這些。”
李成梁搖搖頭,心裡對沐昌祚不免看輕了三分。
連明軍現在最應該注意的都忘記了,只知道逞匹夫之勇,這樣的人做雲南的總兵,也難怪雲南的土司大批大批造反。
你說他沐昌祚有勇有謀吧,貌似也不對。
真如此,那雲南的土司早就該被他打服了才對。
而沐昌祚聽到李成梁這麼說,也沒有繼續爭取,而是果斷閉嘴。
其實他也知道,這是打仗,不是過家家的遊戲。
打仗,勝負難料,有贏的可能自然也有輸的可能。
剛才的話,也就是他當時隨心之言,根本就沒過腦子。
等說完以後才有些後悔。
自己逞什麼能啊。
還好,李成梁沒把這個重任交給他,讓他帶兵去打。
此時沐昌祚心中暗自慶幸,自然不會再和李成梁爭論。
他哪裡知道,李成梁在遼東時就市場示敵以弱,這樣才能吸引蠻夷孤軍深入,而他的家丁隊才有發揮突襲的機會。
早就習慣了,所以看到緬軍紮營,甚至把營哨安插在保山城下,他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而此時,一匹快馬已經從木邦方向衝進了漢龍關,向著瑞麗城打馬飛奔。
快馬上的騎士自然就是東籲城留守的監國大臣派來的。
前些天在知道明軍攻佔勃固,並且沿著勃固河北上,眼看著就要打到東籲城,他一邊派出信使向緬王求援,一邊向周圍緬甸城池釋出調兵命令,調集周圍兵馬救援東籲城。
東籲城周圍可是一馬平川,沒有什麼天險阻攔,加之又有勃固河的運力支援,明軍的進兵速度不可謂不快。
現在王世科帶兵攻城,都選擇直接用重炮轟開城門,大軍就直接突入。
即便緬軍用泥土沙石堵門,不過就是士卒攀爬過去就是了。
只要還是緬甸內陸城市近幾十年幾乎都沒有遭遇過戰事,他們低矮的城牆可以擋住土司不多的兵力,卻根本擋不住大國軍隊的進攻。
也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