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兵部送來急報。”
魏廣德正在值房裡看奏疏,蘆布急匆匆進來,在他身旁站定,躬身說了句,隨手雙手把一份文書遞了過來。
魏廣德慢條斯理放下手裡的奏疏,伸手接過,展開看了眼。
“舊港的訊息。”
只是看到抬頭,魏廣德嘴裡不由得呢喃一句。
是的,這份兵部送來的急報,就是俞大猷在離開舊港前數日發出的,稟報了出發時間和預計抵達緬甸的時間。
這是個很重要的節點,因為在大明水師到達緬甸附近海域後,就會尋找登陸點,開始從南面對緬甸發動軍事進攻。
而在南邊戰事打響後,最多十餘日,緬王莽應龍必然回收到訊息。
俞大猷不知道雲南李成梁的謀劃,但知道大明已經在雲南和緬軍交戰了。
是的,戰事爆發後,戰報傳送到廣東,就有南海水師蜈蚣船把戰報快遞到舊港。
既然北面已經開打,南海水師自然不必在舊港久留,收拾好這邊的局勢後,俞大猷就率領船隊出發,向緬甸駛去。
在舊港期間,他已經從這裡商人口中,瞭解到緬甸的一些情況,知道緬甸此時主要的港口有勃固、馬都八等,而葡萄牙人在沙廉附近建立了一個小碼頭,用來供其海上商船進行休息和補給。
不過沙廉雖然臨近仰光河,但仰光河的水力運輸資源並不發達,所以這裡還算不上緬甸重要港口,倒是勃固因為更加靠近都城東籲城,所以已經被俞大猷盯上。
說起緬甸,國內人一般都以為緬甸的首都應該是在仰光,畢竟那裡是緬甸最大的城市,又是海港城市,歷史悠久,在國內影響力是極強的。
但是,這只是在2005年以前是對的,因為在這一年,緬甸政府作出一個決定,那就是遷都。
是的,緬甸把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一個緬甸中部四面環山的城市。
而在內比都不足百公里的地方,就是東籲城,四周是平坦地形。
也不知道這次遷都是否和東籲王朝國王的想法類似,選擇在緬甸中部地區建立首都,似乎更加有利於對王國的統治。
實際上,緬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受到歷史影響,古代是土司橫行,中央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有限。
而到了近現代,緬甸依舊地方武裝盛行,這也和多民族是有關係的。
緬甸國內大大小小的民族多達135個之多,其實就是原來稍微大些的部族,或者說他們部族的首領就是當年的土司。
而在這些部族當中,緬族是第一大民族。
在封建王朝時期,各民族及部落為了爭權奪利,曾爆發過不少的暴力衝突,他們也構成了後來地方武裝力量的生力軍。
到了近現代,緬甸民族間的敵視情緒濃烈,尤其以少數民族對緬族的怨念最為顯著。
緬族長期以來作為國家的主要統治集團,生活在沿海地區。
而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僻遠的山地,經濟社會條件極其惡劣。
這樣的矛盾,現在還沒有,因為其國內民族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是作為殖民者的英國挑起了的,他們需要在他們控制下聽話、溫順的緬族人代替他們管理其他緬甸人。
而此時俞大猷要面對的情況就是在勃固登陸,然後北上進攻東籲城,威脅緬王統治根基。
這在他看來,是有利於李成梁在雲南和緬軍交戰的。
自己的老巢受到威脅,只要還是一個正常的統治者都會知道該怎麼做。
何況,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大明王朝,要想在短時間內擊敗明軍再回援,那無疑是痴人說夢。
不過在此時,他的判斷因為不知道李成梁的謀劃,顯然就極不適合現在發動了,這會讓李成梁準備的巨大包圍圈出現漏洞。
那就是莽應龍在知道明軍在緬甸南面登陸進攻東籲城後,率領主力部隊回援東籲城,先擊敗遠道而來的明軍水師後,再回手繼續和李成梁作戰。
別認為緬軍做不到,要知道緬北可是崇山峻嶺。
只要莽應龍率部南下期間,沿途利用山勢地形佈置防禦,李成梁的部隊很難快速突破緬軍阻攔,實現南北對進下夾擊緬軍的機會。
這樣的戰術,在這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沒有快捷的通訊手段,一南一北兩支明軍不可能相互呼應。
而一旦進入這樣的戰局,後果不用說也知道,很大機率會被緬軍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