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應該上奏,請陛下下旨,讓錦衣衛徹查通倭之人,務必嚴懲不待。
同時曉諭南洋水師,做好南下準備。
聽說,現在倭寇大多藏身於南海諸島上,南洋水師此前多在近岸遊走,也是該讓他們出海歷練歷練了。”
魏廣德並沒有沉默,雖然沒有直接回答張居正的提議,但是也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善貸說的是,可是現在朝議洶洶,都要求懲治俞大猷。
他畢竟是南洋水師提督,護衛江南諸省責無旁貸。
此次浙江再現倭寇侵擾,他多多少少還是有責任的,離開浙江北上前,沒有佈置好江南防務。”
張居正也不接魏廣德丟擲來的話茬,兩人都相互打起太極。
魏廣德也聽出來了,張居正看似好心,只是要申敕俞大猷,說不得其實還是想要換人,換上他張居正看好的人,接替俞大猷的職責。
要撤換將領,自然首先得報過錯落實,先確定有了過失,之後稍微推波助瀾,事兒就再無轉圜餘地了。
既然如此,魏廣德覺得自己態度還是應該強硬些,只有護住下面的人,他們才會真正聽命從事。
俞大猷這次北上的目的,本來是為漕糧海運保駕護航的,只是恰逢其會,參與了運送薊鎮大軍東渡的任務。
而且,俞大猷這個位置,關係到魏廣德籌劃的南洋攻略,自然他是不會接受有人指責他,甚至有意撤換他的。
別人上去,魏廣德不放心。
只能說,他依舊迷信前世對這一時代名將的看法,而且他們也都是戰爭中走過來的,自然也值得信任。
尤其俞大猷,還是水陸戰皆頗為擅長的人,這也是他把鄧子龍派到他身邊的原因,他也希望這個小老鄉能夠把俞大猷的本事學會,將來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此次北上,南洋水師任務不輕,他帶走水師大部分戰船,剩餘戰船也多在閩粵沿海巡邏。
就目前江南戰報,閩粵皆無倭寇蹤跡,僅浙江出現,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有人吃裡扒外,透露了水師調動的情況,而且看似此人還極為熟悉水師兵力調動,職責當是不低。
朝廷當嚴令江南都察院嚴查此事,務必找出裡通外國之人繩之以法,至於俞大猷的過失.....”
說到這裡,魏廣德略微猶豫了,但最終還是下定決心,不能現在就承認俞大猷有錯。
於是,他繼續說道:“還是等他剿滅了這股倭寇,再商議該如何處罰吧。”
張居正知道,這是魏廣德打算用功過相抵的把戲,把此事混弄過去。
別的不說,此次遼東出兵剿滅王杲,可以說肯定是一場大勝的結局。
作為參與此次運輸大軍和糧餉的將領,俞大猷的功勞還是有的。
之前漕糧海運的事兒,魏廣德也一直壓著沒有下文表彰,顯然也是可以用來平衡的功勞。
至於如果俞大猷真的順藤摸瓜,剿滅了這股還敢在大明肆掠的倭寇的話,說不得朝廷還得給獎勵封賞才行。
不過魏廣德不點頭,他也不好利用首輔權威強壓此事。
若是整毛了,魏廣德在政事上給他對著幹,也是麻煩。
實際上,現在張居正自己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那就是他推出考成法以後,不僅是朝廷六部官員,下面督撫們反應也很是激烈。
別的不說,以往他們對地方上一些豪紳大戶網開一面,允許他們“適當”的“拖欠”一些賦稅,其中不僅有利益在裡面,更有安定地方的效果。
這些豪紳大戶大多在地方上勢力盤根錯節,影響極大。
現在有了考成法,手腳賦稅直接影響到自己的仕途,官帽子,自然不敢像以往那樣放任他們拖欠了。
要收稅,可地方上那些人已經習慣了交一半留一半的做法,一下子要全收,反而不習慣起來。
因此,地方上給各地督撫找事兒,讓他們也是一籌莫展。
畢竟能成為大戶,家中多有人在官場,說不好就是同科,如何好處置。
於是,地方上訴苦的奏疏一封接著一封遞送到內閣,擺在張居正案頭上,讓他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好在內閣的魏廣德和呂調陽貌似都很支援他推出的考成法,所以在票擬上都是支援他的意見,讓他感受到後方穩固,可以全力對付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可真要因為俞大猷的一件小事兒和魏廣德鬧崩,以後他在內閣裡做反派和自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