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雖然不知道後世說“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但是也能猜想到許多。
就他在內閣擔任閣臣這些年,難道還不能清楚瞭解到財政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發展工業雖然可以緩解大明現在面臨的土地兼併問題,可朝廷沒稅收一樣會亡國的。
要不然張居正為什麼這麼在乎田賦,那都是因為看到了未來。
至於高拱那個什麼清理吏治,怕是吏治沒清理乾淨,朝廷先就窮死了。
吏治哪是那麼容易清理的,你幹掉一個貪官,接著上來的還是貪官,你該怎麼辦?
何況,高拱也不是真正清高之人,還不是靠著一個小團體在運作朝政。
但這個小團體裡有人參與貪腐,他會怎麼辦?
怕是到最後,不知不覺間自己也陷進去了。
清理個屁。
還是張居正考成法實在,最起碼讓官員動起來,做該做的事兒。
做了不該做的事兒,用京察直接清理掉。
考成法最起碼強調政令通達,朝廷最怕的還是政令出不了京城,朝廷失去對整個王朝的控制,那才是最恐怖的。
那時候,下面官員亂搞,而就當下的情況,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事兒。
到了後世,還有網路把地方上一些訊息傳遞出來。
但就算如此,有些地方依舊我行我素,全然不管法律為何物。
而百姓也因為對政府制度的不瞭解,常常看到一些處罰就感覺到很輕,認為是官官相護,從而助漲民間戾氣滋生,影響到政府公信力和權威。
說白了,問題哪朝哪代都一樣,但是執政者都沒能處理好,然後就唧唧了。
用考成法一級一級相互督促,至少政令傳達還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在昨晚,魏廣德就已經武宗舊事為題寫了一份奏疏,他不會阻止萬曆皇帝大婚的事兒,但是會提醒他們同房的時間最好晚些。
除了大婚當日外,其他時間最好還是把皇后送到太后那裡養著,免得小皇帝不知道節制,一旦食髓知味上了癮,傷了身子可就麻煩了。
說到底,王喜姐如果有兒子,也就沒後來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兒了。
庶子還在搶奪嫡子的江山,開什麼玩笑,翰林院那幫人都能罵死他。
現在接到兩宮太后的懿旨,魏廣德還是按照規矩,先草擬了旨意送司禮監。
不過一同交上去的,還有他那份奏疏。
於是很快,馮保就收到訊息。
魏廣德草擬的旨意,其實並沒有太多需要注意的,所以馮保一早就吩咐,內閣旨意擬好就馬上送六科備案,然後下發都禮部。
接下來要忙的事兒還多,比如要欽天監選出吉時,禮部再按照時間確定儀注。
只是,馮保沒想到,隨同旨意一起到司禮監的,還有魏廣德單獨的奏疏。
隨堂太監已經看過奏疏,知道里面寫的什麼,不敢定奪,只好找到馮保這裡。
“我先看看。”
馮保回到司禮監,馬上就找來人,拿到魏廣德的奏疏,細細看了一遍,隨即眉頭就微皺。
要說馮保和小皇帝的感情,那當然是極好的。
馮保可以說是陪伴著朱翊鈞,看著他長大成人的,即便幼年時發現他的腿疾可能會影響到他繼皇帝位,馮保也沒有選擇放棄過他。
這就是長期的陪伴,慢慢培養起來的感情。
現在看到魏廣德奏疏裡提到的,皇帝和皇后都還年幼的問題,特別是魏廣德奏疏裡提到正德皇帝舊事,影響到承嗣這樣的大事兒,馮保也心裡沒底。
民間十四五歲婚配的其實不少,所以最初馮保也是沒當回事的。
但現在既然有人提出來,他也有些坐不住。
這麼大的事兒,他做不了主,更不敢做主。
於是乎,拿著魏廣德的奏疏,他就急急忙忙趕到了慈寧宮,先去見了李太后,連傳旨禮部的奏疏都沒來得及處理。
慈寧宮裡,李太后看完魏廣德的奏疏也是一陣心驚。
“馮保,宮裡之前大婚,都是什麼年紀?”
李太后這才開始正視皇帝年齡的問題,馬上就問道。
“魏閣老奏疏裡有記錄,想來應該不差,皇帝一般都是十六歲左右,皇后多是在十五歲以後。”
馮保以前也沒注意過這個事兒,這事其實是陳太后提出來的。
“就是說,此事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