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收好紙條,並沒有做出什麼安排。
宮裡正式的旨意還沒有發出,也就是說可能只是小皇帝選中了王喜姐,兩宮娘娘那裡還沒有過名錄,算不得數。
按照禮法,此事得等到仁聖皇太后陳氏和慈聖皇太后李氏下詔,內閣才能擬旨讓禮部進行籌備。
接來這王喜姐的父母,畢竟很快就成為天子的親家,按規矩也是要封爵位的。
想到已經接近年底,來年三月皇帝大婚基本上已經定下來。
好吧,十四歲的皇帝,十三歲的皇后,魏廣德想想就覺得古人對著成親之事似乎真是操之過急了點。
自己十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
對了,已經開始考功名。
也就是因為自己一直在考功名,家裡才沒有來得及給自己準備婚事。
想到自家的大兒子,按照現在的習俗,是不是也該為他說門親事了。
一時之間,魏廣德忽然覺得有點不好了。
怎麼一眨眼,自己的孩子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
總算,魏廣德還是沒有忘記今天最後的事兒,於是吩咐蘆佈道:“你去張閣老那裡問問,看有沒有什麼棘手的奏疏,如果沒有,就說散衙後就各自回府休息,也累了一天了。”
“是,老爺。”
蘆布答應一聲,跟著就離開。
坐著等訊息的時候,魏廣德也在腦海裡盤算起自己兒子聯姻的物件。
勳貴還是算了,其實對於科舉之人來說,若真聯姻勳貴,多少是會對是他有影響的。
也就是魏國公府在南京,朝廷需要南邊的穩定,又因是在多事之秋,魏廣德意外入了嘉靖皇帝的眼,才沒有阻礙到魏廣德的升官仕途。
魏廣德可不信自己有這樣的狗屎運,自己兒子也還有,除非他也是被人奪舍重生來的。
可想到這裡,魏廣德心裡多少還是有點膈應。
自己可以重生穿越而來,可不希望自己兒子也是這樣。
第二日,魏廣德果然就在內閣收到了宮裡的詔書,兩宮太后確定了王喜姐就是皇后的身份。
想來,昨日在皇帝選好皇后之後,兩宮太后還曾仔細聽取了宮中老人對王喜姐的評價,這才做出的決定。
之前為萬曆皇帝選後之事,主導的其實是宮裡。
據魏廣德所知,最早提出的還是仁聖皇太后陳氏,張居正並沒有反對,而是讓禮部執行懿旨。
有宮裡宮外的響應,魏廣德也就沒管。
不過昨日多少有點受到衝擊,魏廣德想到自己孩子,總感覺這十三、四歲的年齡似乎確實偏小了些。
於是,魏廣德昨晚在書房加個班,仔細查閱了之前幾代皇帝大婚的年齡,朱翊鈞無疑是其中最小的。
大明皇帝大婚的年齡,以英宗皇帝最輕,九歲登基,正統七年大婚,其次還有正德皇帝,大婚年齡也是十六歲。
無獨有偶,繼位的嘉靖皇帝是在十五歲登基,次年大婚,自然也是年滿十六歲。
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婚的年齡,除非推遲到明年下半年,否則就只有十四歲,還不到十五之齡。
那王喜姐的情況也類似,明年大婚時其年齡不過十三歲,到下半年才能長一歲。
而魏廣德翻看皇后結婚年齡,在英宗大婚時,錢皇后年方16歲;憲宗大婚時,吳皇后17歲;張皇后在嫁給當時還是太子的弘治皇帝時年18歲;而正德皇帝大婚時,夏皇后則年僅14歲。
也就是這位夏皇后,年紀最小,但也正是她沒有誕下子嗣來。
想到這裡,魏廣德已經打定主意,這次不管怎麼說都得提醒下此事。
皇帝大婚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過皇后可以冊立,但有些事兒還是要早作預防才好。
魏廣德有印象,這個王喜姐應該是沒有生育,最起碼沒有生出兒子來,否則也不會有皇帝為了立嗣之事,和朝臣賭氣。
更別說野史傳聞,萬曆皇帝心儀的繼承人最後好像是讓李自成給煮了,搞什麼福鹿宴。
是的,這個傳聞流傳太廣,魏廣德都有記憶。
那個王爺好像是在西安做福王,據說因為太胖沒跑掉。
能不胖嗎,據說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弟子,居然給了這個兒子幾萬畝田地,還有什麼地方的鹽稅等等收稅權。
開玩笑,朝廷沒了稅收,拿什麼和後金韃子打仗,最後可不就因為財政被拖垮,直接把江山就拱手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