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文書資料的存放,各部和地方官府還有自己的檔案庫房-架閣庫。
架閣庫是以架閣的形式儲存檔案的庫房,架閣庫作為當時的綜合性檔案機構,不僅藏有簿籍還有案牘,有的地方官府還特別在架閣庫中設定了專門的區域,用於貯藏所轄地區的黃冊。
丟失文書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輕則罷官,重則送命。
如此刑罰之下,譚綸能不震驚嗎
“這,都是成化朝的事兒,由庫管主事口口相傳.”
那主事無法,只好把前任主事交接時留下的話告訴了譚綸。
原來,在成化朝時期明憲宗寵信太監汪直,並由其建立西廠。
當時,東南亞的寮國正在攻打安南,汪直為了討好明憲宗,慫恿明憲宗出兵吞併安南。
明憲宗也想開疆擴土,對汪直的建議心動不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國公張輔攻打安南,當時留下很多軍事檔案。
明憲宗於是召來兵部尚書餘子俊,讓他把當年張輔攻打安南的軍事檔案調取出來,以備自己討伐越南參考。
餘子俊派人查了半天,發現這份檔案竟然丟了。
原來,劉大夏聽聞明憲宗要攻打安南,搶先一步把這份檔案藏了起來。
兵部尚書餘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劉大夏偷偷對他說:“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
那意思就是戰爭一旦開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將苦不堪言。
餘子俊聽聞後,立即醒悟,於是也立時推脫起來。
最終,明憲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之後,明憲宗喜歡奇珍異寶,汪直等太監就勸明憲宗效仿當年鄭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監出海尋找寶物。
明憲宗聽信太監之言,派人到兵部調取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可能是藏匿檔案嚐到了甜頭,接下來,劉大夏又藏了一次,這一次藏的便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資,死傷萬千軍民,即使得到了奇珍異寶,對國家民生沒有任何益處。
“上任還曾說,劉大人對兵部項尚書說三寶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
聽到主事說起這話,譚綸立時心裡就是一突,急問道:“那文獻可被毀掉”
“不曾,只是不知被如何藏匿了。”
那主事急忙答道,這話他可不敢亂說,交接文書上其實也有記錄,一查便知。
這,也是當時的庫房主管擔心事後被朝廷追查,搜查無果後自己及家族擔責。
真要是檔案失蹤,怕是要把整個家族都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給接任之人留個話,最起碼知道當年事,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有事兒刨劉大夏祖墳去。
“那就好,既然是藏匿,就總能找到。”
譚綸鬆了口氣,當即發狠道:“武庫.不,所有部里人都給我叫去架閣庫,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給我把文書都找出來。”
後世傳聞,鄭和下西洋的文獻資料毀於劉大夏之手,這個其實很難說,就如也有傳聞乾隆年間就銷燬明朝檔案上千萬冊,其中傳聞就有鄭和文獻。
不過正常情況下,劉大夏應該敢藏匿文獻,但絕不敢銷燬,因為罪名太重,洗不掉,倒是乾隆皇帝一把火可以燒的乾乾淨淨。
一下子,兵部原本還在議論的官員都被上官叫去架閣庫尋找文獻,也沒時間議論水師下西洋之事。
戶部情況類似,但還不至於大動干戈,只不過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就是給江南各地行文,調各地府庫之物運往浙江。
禮部,馬自強回來就召集兩位侍郎商量出使人選。
訊息傳開,立馬讓一些想上奏議論的官員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