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致仕的想法兩年前就已經有了,但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合適人選而暫時擱淺。
在此期間,身邊親近之人幾乎都試遍了,但是也沒有合適人選。
畢竟是兵事,國之大計,魏廣德也不放心交給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也是給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這些不重要的衙門,倒也無所謂,可兵部是重要的實權要害,魏廣德也做不到任人唯親的程度。
現在譚綸又提出一個人選,還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廣德就不得不思考下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撫任上的表現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廣德,而是老鄉張居正。
雖然祖籍在江西彭澤,可曾省吾戶籍早就已經是湖廣承天府,當年也不過是回彭澤祭祖。
好吧,血脈聯絡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紐帶,是族群關係最看重的。
“先調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廣德對譚綸說了句,隨即兩人分開,譚綸回兵部處理接下來的事務,而魏廣德則直接入宮稟報內閣會同九卿商議的結果。
實際上,此事有魏廣德提出,又得到張居正支援,宮裡自然知道九卿會議上透過的機率就很大。
畢竟幾個關鍵位置上的官員,都是張居正和魏廣德的人,他們是不會在這事兒上和他們持相反意見的。
陳太后和李太后,顯然也沒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對下西洋,根本原因還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們以為下西洋很虧錢,所以當初才會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
現在看到朝臣都支援,想到皇帝大婚時的盛大場景,自然都樂得合不攏嘴。
“好好好,魏愛卿,既然朝廷已經透過了,哀家也就不說什麼,只希望你勤於王事,在這事兒上多上上心。”
陳太后高興的說道。
“臣遵旨,必定不讓太后失望。”
魏廣德大聲說道。
“魏愛卿,此次下西洋邀請諸國國主到來,預計需要多長時間”
李太后這時候開口問道。
“最短兩年,最長不超過三年時間。
臣以為在皇帝十七、八歲時一定可以返航,屆時禮部會把陛下大婚儀式準備的妥妥當當,萬無一失。”
魏廣德不敢保證兩年就能完成此事,畢竟此去西洋,現如今大海上變化太大。
雖然鄭和船隊每次出海時間也是大多兩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點提前量總是好的。
所以,魏廣德給這次出海定下的時間是三年,或許還能把歐洲一些國家的使者也帶回。
歐洲那些小國的國王,十有八九是不會來大明的,路途太遠,他們不敢賭在離開的時候國家會不會發生變亂。
在魏廣德的印象裡,歐洲小國林立,似乎一直都是處於混亂狀態。
當然,也是因為這樣的混亂,才會讓他們的軍事技術在這段時間裡飛速進步。
就好像中國人發明了戰爭中各種利器,但是在進入大明時期以後,因為國家穩定,戰亂變少,導致軍事技術開始停滯不前。
不要覺得蒙古的威脅很大,實際上在大明眼裡真不算什麼,明軍依託現有武器已經足夠應付。
在明朝中前期,軍事技術的發展就陷入停滯。
知道大明中後期和西洋人接觸,發現了佛朗機炮和鳥銃以後,就立馬大肆製造裝備部隊。
可見,近二百年承平對軍事技術的影響有多大。
說起來,老話“國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多少還是有些矛盾,好戰未必會忘,也可能越打越強,主要還是在於節奏的把控。
只要國家不是肆意開戰,而是每戰結束後有修養時間充分消化戰爭紅利,當紅利消失以後再尋找下一場戰爭,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倚強凌弱的戰爭局勢,對於一個正在擴張的帝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情況。
而現在,大明就是需要時間消化西南的紅利,等當地局勢平穩下來,當地人接受大明統治,能為大明提供利益以後,朝廷才能尋找下一個目標。
魏廣德離開慈慶宮返回內閣,臉上還帶著和煦的笑容。
他以為他的判斷已經足夠,殊不知當大明船隊大規模進入被葡萄牙視為內海的印度洋以後會做出何種反應。
是的,魏廣德終究對當前的國際局勢缺乏足夠的情報,他或者說錦衣衛根本沒有刺探到歐洲此時的情報。
現在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