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
這裡的“殯”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則是指天子去世後需要停靈滿七個月方可安葬。
停靈這個日子,近代也多有學者進行研究考察,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確定死者確實氣絕,以避免誤斷。
這個原因聽起來似乎荒謬,但確實是有史可考的。
因為古時缺乏各類醫療輔助裝置,確診斷病也多是要依靠醫者的“望聞問切”。
但純人力的診斷難免會有誤差存在,有時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於心跳呼吸極弱,極有可能被誤診為沒有生機,繼而被草草下葬斷送性命。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春秋時期神醫扁鵲問診虢國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證。
話說扁鵲在遊歷至虢國境內時,聽聞該國的太子在凌晨時分突然暴斃。
正所謂醫者仁心,扁鵲覺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驟然暴斃屬實蹊蹺,擔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專程扣響了宮殿大門,要求見太子一面。
儘管虢國皇宮內的一眾人等都覺得扁鵲所說都是無稽之談,但皇帝愛子心切,也應允了扁鵲這一請求。
扁鵲看診之後,以銀針刺入虢國太子的三陽五會之穴,太子果然漸漸甦醒。
待太子逐漸好轉之後,扁鵲方才將其中緣由告訴了周圍眾人。
原來,虢國太子所患的是類似於“腦卒中”一類的突發病症,病人往往於凌晨時分突然昏厥,呼吸斷斷續續,極為微弱,一不注意就極其容易診斷為病人已逝。
但如果搶救及時,卻還有轉圜餘地的。
有扁鵲“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後人在確定死者是否真的氣絕身亡時也變得愈發謹慎。
都主張需要停靈等待一段時間後,方可進行後續的喪葬事宜。
而這一做法在《禮記》“問喪”篇中也得到了印證,書中有云“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後,需要等待數日,確定死者確實沒有復生的可能性後,才可以行後續的送終之禮。
治喪環節中的“招魂”一禮,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鄭玄曾經對《禮記》進行批註道:“氣絕則哭,哭而復,復而不蘇,可以為死事。”
因為舊時人們認為,死者沒有呼吸並不意味著絕對的死亡,只有在進行過招魂禮之後仍然不能轉醒,才說明亡者已經真正的逝去。
“沒有就沒有吧。”
魏廣德也沒什麼表示,不過忽然想起一事,又問道:“今日遞到通政使司裡的奏疏,有多少是支援首輔的,多少是反對首輔的”
“回老爺,支援奪情的奏疏十一份,反對的有二十二份,依舊是反對的多過支援的。”
張吉急忙答話,“官員的名字,我們都記錄下來了。”
“昨日也是三十多份”
魏廣德想想才問道。
“對,比今日少一份,吳中行和趙用賢也都上了奏疏。”
張吉答道。
“這些人,連篇累牘上奏,也不怕出事兒。”
或許為了表達一直的堅決,這些力挺反對“奪情”的官員,不斷遊說其他官員加入不說,自己也不斷上奏,闡述其立場,言明在無重大國事的情況下,不應該隨意“奪情”。
“聖朝以孝治天下”這是歷朝歷代政治的根本綱領,不說具體實施起來有幾分真幾分假,但是在明面上必須絕對遵守。
這也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因。
當然,更深層次還是因為一個破壞規則的人,一個損害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的人,一個前所未有的“獨裁者”,讓那些官員們坐立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門生、鄉黨,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會是什麼結局。”
魏廣德在心裡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