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嘉靖元年的時候,佛郎機人用掠奪的滿次加金冊寶璽想要矇騙大明,跑到廣州來通商。
不僅想和大明貿易,甚至還想矇騙大明,希望獲得大明的冊封,讓他們得到滿次加的正統地位。
“肅宗皇帝沒有答應吧。”
張四維開口問道。
魏廣德笑笑,說道:“實錄中記載,‘海夷佛朗機,逐滿剌加國王蘇端媽末,而據其地,遣使加必丹木等入貢請封,不準。’
肅宗皇帝拒絕了佛朗機人請封和貿易的要求,和武宗皇帝不同的是,肅宗皇帝命禮部出面斡旋此事,爭取為滿次加復國。”
這種事,值房裡三人都不曾知道,畢竟在他們印象裡,似乎就沒有看到過類似的記載。
“失敗了?”
張四維再次主動做了捧角,小聲問道。
因為嘉靖皇帝對佛朗機人不感興趣,又不同於正德皇帝不聞不問的態度,這對滿剌加來說是個大好事。
而且剛剛繼位沒幾個月,所以在朝政上的發言權並不多,所以最後這件事還是由禮部全權處置了。
對於嘉靖皇帝交代的命令,禮部也忠實執行了。
他們召集了佛郎機人和滿次加國王進行三方會談,三方會談的結果,是全面倒向滿剌加,把弗朗機人驅逐處境:
“禮部已議絕佛朗機,還其貢使。”
並且質問侵奪藩國之罪:
“佛朗機非朝貢之國,又侵奪鄰封,獷悍違法。”
關鍵是佛朗機人在還廣東一帶騷擾,動不動就亮下肌肉,這就更糟了明朝的忌諱:
“駕大舶突進廣平省下,銃炮之聲,震動城郭。”
但禮部只負責處理外交事務,頂多能驅逐佛朗機人出境,斷絕和他們的貿易。
至於幫助滿剌加復國的事,就需要大動干戈了,他們管不了也做不了主,所以被移交給兵部了。
就在三人等待魏廣德說出大明最後的處理態度,魏廣德也沒賣關子,直接說道:“既而兵部議,請敕責佛朗機,令歸滿剌加之地,論暹羅諸夷,以救患恤鄰之義。”
聽到魏廣德背出實錄中的記載,張居正微微張大嘴巴,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這個計謀實在不怎麼樣,要暹羅等鄰國出兵,開什麼玩笑。
整個就是一出借刀殺人,流暹羅人的血,大明坐收人情,這筆賬算的是挺美的。
可是大明兵部把算盤打得響,自己什麼都不出,暹羅會做這個冤大頭嗎?
張居正此時思考的卻是如果他當時在內閣,應該是不會批准兵部這個決議的。
最起碼大明要出兵一小部分,再號召周圍藩國一起出兵攻打佛郎機人才對。
如果,大明還是永樂盛世的時候,或許這樣的詔書對暹羅等藩國有用。
畢竟知道身後大明的實力,那時候大明水師還是橫行大洋之上的。
有靠山有底氣的情況下,或許會和暹羅談條件要好處,從而出兵救援,再不濟還有大明兜底。
這都是出兵能得到好處時才會做出的決定,絕對不可能但靠一紙詔書就能實現的。
“暹羅沒有回覆朝廷的旨意?”
方逢時開口問道。
“呵呵,方大人何必明知故問。”
魏廣德笑道,“雖說此事,兵部做的不地道,可你做不做也得有個回聲吧。”
魏廣德這話,其實多少有些強詞奪理。
那種情況下,暹羅要是回報大明,他們國王腦袋才是秀逗了。
不過也多少說明在嘉靖時期,暹羅對於大明的態度就已經非常消極,除了市舶外,幾乎很少有其他聯絡。
這和朝鮮、琉球等國對大明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也因為這事兒,大明和佛郎機人的關係就急轉直下。
當然,其實沒這個事兒,兩邊的關係也不會很好,畢竟對外來的佛郎機人保持著警惕。
於是因為明朝徹底斷絕了和佛郎機的貿易,所以雙方爆發了西草灣海戰。
此戰,其實並不是印象裡大明最後慘勝。
當佛郎機人進犯至西草灣時,備倭指揮柯榮、百戶王應恩率軍抵禦。
激戰中,潘丁苟率先登上佛朗機軍戰艦,明軍齊進,生擒包括別都盧在內的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俘獲被葡軍擄掠的男女共十人,並俘獲佛朗機軍船隻兩艘。
但佛朗機軍殘餘三艦又發動反攻,將明軍所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