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徹底控制南邊,畢竟俞大猷的信裡也說了,水師戰兵不足,難以長時間控制緬甸南部龐大的區域。
二就是東籲城的繳獲,走海路雖然順暢,但也有傾覆之險,走陸路雖然艱難,但好在安全。
至於時間,貌似都差不太多,都需要幾個月時間。
當然,對於李成梁來說,獲得南方的糧草補充更重要。
雲南那邊儲備的軍糧已經快要空了,再不找到足夠的軍需,李成梁就只能下達縱兵劫掠的命令,讓手下自籌糧草。
畢竟,從廣西、貴州等地調撥也需要花費時間,貌似有點來不及。
西南這地兒,地形感覺比遼東還複雜,山川溝壑相聯,河渠沼澤密佈,大規模物資運送太難了。
倒是緬南過來一路很是坦途,物資運送極為便利。
而此時的緬甸曾經的王都東籲城裡,李如松也正在帶人檢視俞大猷部在這裡繳獲的財物。
李如松在初次和俞大猷部斥候接觸後,雙方都得出了類似的判斷,認為都是明軍。
所以,在俞大猷再次派出斥候接觸李如松部後,雙方很快就會和到一起。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帶路,李如松部南下速度更快。
畢竟,他們一路走來,因為對地理完全不熟,為了避免錯過最好的紮營點,行軍速度就不是很快。
最簡單的,大軍駐紮一定得靠近水源地,若是離開這樣的理想紮營點,繼續行進幾里十幾裡,然後找不到水源或者水源不足以供應大軍,那將是一個很麻煩的事兒。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帶路,到來時就為他們規劃好軍營駐紮的位置,自然就省事兒多了。
之後,俞大猷就在東籲城見到了李如松。
此時的李如松還沒有萬曆中期經過三大徵以後的傲氣,自詡“大明第一武將”,所以見到比他爹名聲還大的俞大猷,也是規規矩矩。
值得一說的是,雖然俞大猷在大明軍中地位很高,但是在兵部下發的西南軍隊序列裡,李成梁的地位要高於俞大猷。
不管怎麼說,現在俞大猷已經從陸師轉職水師,兵部給李成梁的職務是總督西南軍事,俞大猷也的水師不在此序列中,但按照文書此時也得聽李成梁的調遣。
接風宴後,李如松部只在東籲城休整兩日,三萬大軍就繼續南下,進駐緬南各城鎮駐防。
城防移交後,水師官兵也會開始向勃固和達貢兩地集結,此兩地已經被南海水師劃做軍港,準備以後長期駐防。
只不過俞大猷不知道,他留下來的水師最後是會脫離南海水師建制,單獨組建一支西海水師。
現在的東籲城,俞大猷僅率少量水師官兵駐防,其實城防也已經移交,剩下就是在緬甸王宮中的繳獲。
而那些被明軍俘虜的緬王王公大臣和宗室,則被李如松直接無視。
此刻,俞大猷就帶著李如松在清點這批物資。
“十六箱各色寶石、器物,都已經擬好清單,清點後就可以封箱蓋印。”
屋裡擺放著十多個箱子,現在箱蓋都被開啟,露出滿滿的各種寶石,甚是炫目。
李如楨和李如柏有些痴痴的看著這些寶石,眼中貪婪之色盡顯。
兩人眼神落入俞大猷眼中,但他也沒什麼表情。
東西移交以後,就沒他什麼事兒了。
至於李成梁的兒子要是起了不該有的心思,那也和他關係不大。
倒是李如松從始至終都只在看手裡的清單,一點都沒有受到箱子裡那些財物的影響。
李如松做為註定繼承李成梁家底兒的人,自然知道那些事兒能做,那些事兒不能做。
就好比這批已經有清單的東西,那就是一件都不能少的。
這些東西,俞大猷移交時就說的清楚,都是緬王使用或者私人收藏,自然是必須上繳內廷的。
至於其他幾十萬兩金銀,早就被俞大猷部清點裝箱,到他們手裡也只能幹看著,根本無從下手。
好在,阿瓦城的收穫已經讓李如松很滿意,自然不會因小失大,覬覦這些緬王的財寶。
想當年,大明開國功臣、名將藍玉被誅,罪名之一就是貪墨元帝之物。
莽應龍雖然名義上是宣慰使,但實際上大明已經將其視為地方藩王,所以他的東西,也只有大明的藩王以上宗室才能持有。
其他人得到,那都算是逾越。
這也是俞大猷默許手下對緬甸國庫裡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