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像,如唐太宗就有有三幅畫像,宋太祖也有四幅之多。
當然,大明曆代皇帝的畫像也是極多,如明太祖畫像更是多達十三福。
除此外,南燻殿也存放大量民間精美字畫作品。
而武英殿也是存放這些的場地,內部還專門設有書畫館,供皇帝品鑑書畫之用。
約摸半個時辰過後,武英殿殿門再次開了一條縫,隨後一道身影從殿裡躥出,順著宮道向外奔去。
只是和先前不同的時候,這次黑影的背後明顯揹著一個長條狀的物品,輕車熟路躲避了巡邏甲士後,很快就消失在宮裡。
司禮監旁一座獨立直房裡,此時燈火通明,而周圍的直房此時都已經黑漆漆的。
直房,就是皇宮裡太監的居所,據說皇宮裡有九千間直房用來居住數萬太監宮女。
直房是宦官飲食、起居的場所,通常位於紫禁城護城河一帶,緊挨內府承運庫。
這些直房不僅是宦官的居住地,也是他們工作的地方,例如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的直房就位於河邊直房。
這裡,就是河邊直房,而能夠單獨擁有一處直房的,自然也是宮中權勢頗大之人。
“咚咚。”
兩聲敲門聲響起,門外傳來內侍詢問聲,“乾爹,小五子回來了,要他進來嗎?”
“進來吧。”
直房裡,傳出馮保的聲音。
很快,一道身影雙手捧著一個畫卷推門走進直房。
“拿來了?”
“幹爺爺,已經拿回來了。”
馮保從小五子手裡接過畫卷,隨即擺擺手說道:“你回去休息吧,辛苦了。”
“給幹爺爺辦差不辛苦。”
小五子討巧的說道。
“好小子,下去吧。”
馮保樂呵呵說道,等小五子退出屋子以後,馮保才迫不及待開啟了畫卷,直接鋪在書案上。
畫卷很長,那張長長的書案居然還不能放下。
不過沒關係,只開啟一頭,放出大半的畫作。
書案上幾盞蠟燭照耀下,將整個畫作照亮。
瞬間,北宋都城東京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就生動的出現在馮保眼中。
馮保仔細端詳畫作上繪製的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也記錄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
畫頭是幾方印章,之後一副郊外春光,隨著畫面的展開,接下來就是汴河場景,最後則是城內街市,馮保看的很仔細。
甚至,馮保仔細觀察了那些建築的細節,似乎都完全沒有錯漏,可見畫家完成這幅畫作時的認真。
自然,馮保正在看的這幅畫就是後世評價極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原作《清明上河圖》。
說起這幅圖故事也是不少,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後就被收入御府。
北宋皇帝宋徽宗剛得到它不久,便爆發“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清明上河圖》被盜出皇宮。
在民間顛沛流離了一個多世紀,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進皇宮。
《清明上河圖》被納入元朝的內府,內府之中有一個裱畫的,裝裱匠見這幅畫特別好,於是就搞了一張假畫,把《清明上河圖》偷偷地換了出來,然後把真畫賣了,千古名畫再次流落民間。
而這幅畫再次回到宮中,則是當初成守節查抄嚴嵩家產時意外發現此畫。
是的,經過顛沛流離,這幅畫作在嘉靖朝被嚴世番所得,並將其收藏,直到被沒官。
只不過,現在這幅畫落到他馮保手中。
想到這裡,馮保不免甚是得意。
當畫作前頭重新卷好,漏出最後綿長題跋後,馮保也是不由心喜,只思索片刻就親自磨墨,也準備在畫作之後留下自己的題跋。
此刻,他已經全然忘記自己的身份,不過是宮裡奴才,此刻他已經把自己當做了這幅畫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