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譚綸對藤牌並不陌生,畢竟他常年在浙江、福建指揮過剿倭戰事。
不過,對於藤牌能夠防鳥銃射擊的事兒,他還真不是很清楚。
對於他來說,只論輸贏,其他都是手下軍將的事兒。
錢糧撥下去,除了明軍制式裝備,其他那些稀奇古怪的裝備,都是將頭兒們自己去採辦,他都懶得管。
就好像當初戚繼光搞出來的狼筅,就是一種特型的長兵器。
狼筅長一丈五六尺,重約七斤,器首尖銳如槍頭,節密枝堅,附枝九至十一層不等,全器用鐵打製而成。
狼筅就是出自抗倭戰爭中,能抵禦日本戰刀的砍削,它雖形體重滯轉移艱難,但層深枝密器長,能御能防。
陣戰時以狼筅為先鋒,牌盾左其下,長槍夾其左右,銳鈀大刀接應於後,相為倚靠,渾然一體,以奇制勝。
當初別說是譚綸,就是胡宗憲等人也對這東西毫無興趣,根本都懶得看上一眼。
太怪了。
但架不住好用,不僅戚家軍軍找人大量打造,就連其他軍隊也有采購這種武器用來對敵。
藤牌也是類似,下面報南京兵部調撥的盾牌不好,下面要自己採購藤牌,譚綸自然不會干預,大筆一揮就準了。
這類武器,都不是工部所制,自然不算明軍制式裝備,算是各軍的特色吧。
不多時,楊巍到來,譚綸把李成梁的文書遞給他,讓他自己看看。
等楊巍看完文書,譚綸才開口問道:“藤牌這東西,武庫在內閣後可有儲備?”
問出這話,其實譚綸也能猜到結果,但還是問道。
“藤牌我倒是知道,去歲遼東軍就託兵部自福建採購了一批,只是不知道此物竟然能擋住鳥銃射擊。”
楊巍開口答道,“至於武庫,那肯定是沒有的,工部那邊想來也不會製造這東西,只能下文讓福建等地採買。”
聽到兵部曾幫遼東軍採購,譚綸馬上問道:“那批藤牌可曾到貨,是否已經發往遼東?”
“這個我還真不清楚,只是依稀記得有這個事兒,當初遼東下了公文,是我批的。”
楊巍開口說道,“我馬上讓人問問,若是藤牌還在,就馬上先發往雲南。”
這個時候,譚綸和楊巍可都沒有想到緬軍軍中是否大量裝備鳥銃,都被這個突然知道的訊息驚到了。
“我給元敬寫信,他既然長期使用藤牌,想來對這東西極為熟悉,或許有破解之法。”
譚綸想想也說道,“對了,工部那邊也問問,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破解藤牌,不然對我大明來說,實在不是個好訊息。”
譚綸沒打算把這個事兒報到內閣去,兵部自己就能處理。
而且,這麼專業的事兒,就算告訴魏廣德,他也不會有什麼好辦法才是。
於是,兵部馬上行動起來,一方面追查那批採購的藤牌去向,譚綸也馬上給戚繼光寫信,詢問了解藤牌的優缺點,派人快馬送往遼東。
同時,工部負責武器生產的官員也接到兵部文書,請他們帶著製造鳥銃的大匠到兵部走一趟。
為了保密,兵部並沒有把藤牌可以防住鳥銃的訊息擴散開。
運氣還是不錯的,半個時辰後,一面藤牌就已經送到譚綸手中。
是的,從兵部責成福建官府採買藤牌,再到把這些東西運到北方,中間耗時一年半載貌似也正常的很。
等工部的人到了兵部,一面藤牌就出現在他們眼前。
“這是藤牌,不是我明軍只是裝備,但是防禦效果很好,甚至可以在十步以外抗住鳥銃射擊,這次招你們來,主要就是讓你們看看,是否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你們當知道,如今鳥銃是我明軍軍中重要的火器,裝備數量巨大。”
聽到是要找到破解藤牌的辦法,工部的官員坐那裡就沒說話,而是看著帶來的匠人,讓他們出來說。
“大人,只說這東西能防住鳥銃,說實話,我還真不怎麼相信,我們的包鐵盾牌也試過,二十多步外就能洞穿,實在難以相信這藤編的東西能抗住鳥銃彈丸。”
藤牌在幾個匠人裡傳遞,等所有人都看過後,其中一個年級最大的老匠戶開口說道。
“這個簡單,找地方一試就好。”
楊巍開口說道,“來人,準備車架,我們去城外試槍。”
這裡是京城,當然不能在這裡試槍,就算兵部後院足夠開闊,也是不能在城裡打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