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公忠報國(1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大明京城文華殿上,魏廣德和萬曆小皇帝相向而坐,小皇帝面前翻開這書本,魏廣德正在按照張居正編撰的《帝鑑圖說》講今日的課程。

而現在正在說的這段,就是漢文帝勞軍細柳營。

張居正畢竟是軍籍,所以並不會入其他文官那樣,把軍事看做是粗鄙武夫才做的事兒,所以一些古達軍事典故也編入書中,用來教導萬曆小皇帝。

應該承認,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和張居正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一旦確認戰事不可避免,那就要竭盡全力去取得勝利,哪怕投入再大。

只要獲得勝利,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成禮而去。”

魏廣德還在那裡抑揚頓挫背誦著《史記》中的這一段,而朱翊鈞面前的書上,也正是摘錄的這部分。

講書,肯定要先把書完整的讀一遍,畢竟古代學習講究的是“識文”和“斷字”,沒有老師講,怎麼斷學生還真不好判斷。

畢竟這年頭,大明還也沒有標點符號。

後世國人熟悉的標點符號,起源於西方,1919年,胡適等人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決議透過。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新式標點符號,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的誕生。

此後,新式標點符號逐漸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漢語書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因此就以為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其實也是錯誤的,而且發展其實也絕對不晚,而且也不慢。

當然,這樣的發展程序在清朝後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因為在清朝的中後期,國內就已經接觸到西方的標點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非常有用並引入,還對古籍詳加註釋。

而胡適等人的提議,不過是將其正式化,成為官方文書的一部分。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就逐步的產生了一些特殊的標記,此可理解為標點符號的前身。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

離經,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

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而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

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東漢時,句讀的符號有“↓”和“、”兩種。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主庾切”。

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大略相當於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如果考慮到已經有了離經,其實“、”已經可以看做和現代書寫非常近似了。

到了宋朝,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

其實“○”這個標記,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經比較常見,甚至每章都能見到,只不過後世人大多不懂起含義。

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註》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

這稱為句讀,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v”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

這一用法,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還在沿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