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南京官場(2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起居注官,每日講官輪值,當值時就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言行及處理政務等。

起居注,是中國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該史書體例由東漢明德皇后開創。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講:“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尙矣。”

從漢以後,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傳下來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傳,僅作為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可見,其實起居注真正的意義,就是在於張居正剛才所說編撰《實錄》。

而之前幾位皇帝,並沒有復設起居注官,所以張居正才說修編《實錄》,就是以各部章奏匯總編撰,與其說是《實錄》,不如說是朝廷章奏彙集。

而所謂皇帝言,也就是皇帝在奏疏上的批紅之言,肯定是不合適的。

《起居注》是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不少人覺得史官會寸步不離皇帝,詳細記錄其一言一行,特別是後宮私密。

不過在真實歷史中,各朝的皇帝們是不可能真的讓臣子去寫這麼八卦勁爆的日記的。

皇帝在後宮的生活,應該不是起居注官記錄的,而是太監所記《內起居注》。

所以,記錄皇帝日常生活的居注,應該有《起居注》和《內起居注》兩本書。

現在皇帝年幼,《內起居注》自然是談不上,要不該張居正管,宮裡還有太后在。

過現在張居正重提《起居注》,魏廣德和呂調陽都是對視一眼。

明朝皇帝,或者說中國曆代大部分皇帝,其實對《起居注》都不怎麼上心。

起居注興起於周,春秋時期隨著記史理念的成熟,對帝王言行的記錄才開始從禮樂活動向其理政活動方面擴充套件。

兩漢時期,開始將相關檔案、記錄獨立成文,即《漢著記》。

到東漢後期,“起居注”這個詞才正式出現於歷史中。

《起居注》發展這麼緩慢,主要原因是西周之後,帝王們普遍不重視這個東西。

首先,隨著“禮崩樂壞”以及“憑拳頭講道理”,禮樂規範對王朝、社會的約束力越來越弱。

相應的君王相關活動的教化作用也日趨於無,堅持相關記錄的動力自然就不足了。

其次,古代帝王基本都是輕易不見臣下並且不向臣下直接表露觀點。

主要目的是透過難以被親近和琢磨,營造神秘感,進而去增強皇權的威儀。

而記錄皇帝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這種神秘感,所以帝王普遍不熱心或者抵制這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因為皇權開始式微了。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門閥”讓皇帝們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在神秘。

為了維護皇權,皇帝們不得不在各個方面為自己找補。

所以之前不被重視的《起居注》,又被皇帝們拿出來榨取價值。

透過將自己的言行成典,來彰顯和強調自己的地位。

這一時期《起居注》的重視度被提高,記錄皇帝在祭祀、孝道、國政方面的“高大光輝”流傳世人,也就是皇帝做表率。

不過,就在《起居注》或能有重大發展的時期,歷史進入唐朝,而大唐在立國初期就爆發了一件大事兒,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弒兄逼父、篡位的醜事。

為了解釋自己十惡不赦的罪行,他幫他的父皇重新整理並修改了“日記”,為他的所作所為尋找理由,李世民也是煞費苦心,營造出一種被迫自保的形勢。

當然,對於讀書人來說,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是“玄武門之變”也是他不能洗刷的汙點。

之後的皇帝又紛紛不待見《起居注》了,因為李世民為《起居注》揚名,結果卻是遭到讀書人唾棄。

兩宋時期,雖然仍是專職專撰各任皇帝的《起居注》,但記錄成文後需先交由皇帝“斧正”,然後才能送入國史館存檔。

而且新皇登基後,再把先帝的《起居注》檢查修正一遍也成了慣例。

明朝承襲前朝舊事,在立國之前已經設立了起居注,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和朝廷大事。

然而,到了洪武九年,起居注的品秩在短短六個月內被兩次降低,這可能表明當時明太祖對起居注一職已經有了不滿,並在考慮其廢存問題。

隨後,起居注被廢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廢置起居注的時間並不長,四年後,即洪武十四年,起居注再次被複置,但是不久又被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