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打仗猛。
當這些印歐人征服新月地帶先進文明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裡的人居然會寫字,而自己雖然會說話,但沒有文字,所以不會寫字。
他們第一次知道說出的話還能寫出來,這讓印歐人感覺很尷尬,於是他們抓來幾個精通書寫的奴隸學習印歐語,然後讓這些奴隸給他們設計文字,就這樣,這些印歐人擁有了自己的文字。
這下印歐人可高興了,他們急於想用新建立的文字來描寫他們的活動軌跡,特別是軍事首領們,身邊專門帶著一群寫字優美的戰士,記錄他們是怎麼打勝仗的,以及他們如何善待其他民族的。
,!
西方很多歷史,也就因此保留下來。
後來這些印歐人在新月地帶待膩了,又想向外征服,因為他們原本就是遊牧民族,天性好戰,他們不喜歡生產日用品,喜歡到處搶東西,搶奪比勞作更容易獲得財富。
也有一小部分印歐人不想遷徙了,選擇留在新月地帶吃吃喝喝,沒事寫寫畫畫,過安穩的日子。
那些出走的印歐人利用他們發明的二輪戰車向西打去,陸陸續續打下了今天的歐洲各地區,一直打到大西洋邊,沒地方可去了,這才選擇定居下來。
印歐人首先打下了希臘,有一部分印歐人留下來了,創造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他們的語言也發展成為後來的古希臘語。
另一部分印歐人繼續漂洋過海入侵義大利,這些人又分為兩派,其中一派定居在羅馬帝國的東北部,並逐步想歐洲其他地方發展,最後發展成後來的三大蠻族,也就是凱爾特族、日耳曼族和斯拉夫族,他們的語言分別演化為凱爾特語、日耳曼語、斯拉夫語。
另一派定居在義大利中部,他們的後裔創造了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他們的語言發展成為後來的拉丁語。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衰落,東北方的凱爾特族、日耳曼族、斯拉夫族又開始不安分了。
他們先是洗劫了西羅馬帝國,把很多偉大的建築、書籍都燒掉了,然後分別朝不同方向遷徙。
凱爾特族向西歐遷徙,一直到今天的蘇格蘭、愛爾蘭等島嶼,這些地方先後形成了蘇格蘭語種族、愛爾蘭語種族,他們都是凱爾特族派生出來的。
日耳曼族向中歐、北歐擴張,他們的語言也分別與當地的土著語言相結合形成英語、德語、荷蘭語、瑞典語等民族語言。
而斯拉夫族向東歐擴張,遷徙到今天的俄羅斯、捷克、波蘭等地,他們的語言分別演化為後來的俄羅斯語、捷克語、波蘭語等。
至於南歐地區,其實早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羅馬就征服了這些地區,相應的也把文明也傳到了這些地區,在這些地區先後形成了法語片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片區,這些語言都是從拉丁語派生出來的。
至於羅馬為什麼不向北擴張,因為打不過當地土著了,而且向北氣候就變得非常寒冷,羅馬人比較喜歡地中海氣候,所以就停止了遠征。
這就是西方各國語言的演化程序,可能話有點囉嗦,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印歐人由於天氣變冷的緣故,開始向外遷徙。
在征伐過程中分裂,融入不同地區。
而印歐語和當地土著的語言結合,於是就形成了現在歐洲各國的語言。
不過因為語言的主體是征服者,也就是印歐語為骨幹,所以歐洲國家的語言相互之間有一定互通性。
所以到了現在,有英語老師還說只要學會一門歐洲語言,在學習他們語言其實就很簡單,也是這個道理。
俞大猷身邊的翻譯精通葡萄牙語言,所以依舊可以和西班牙人說清楚俞大猷要表達的意思。
至於這些人怎麼來的,自然是俞大猷從壕鏡招募的,他派去的那些人,許多人還沒有達到精通葡萄牙語的地步,而且他們還有各自的任務。
“聽說在馬尼拉城外當地人的神廟裡,還供奉著我大明成祖皇帝冊封呂宋總督許柴佬的金印,之所以派出總督,就是因為看到呂宋蠻荒,我皇於心不忍。”
最後,俞大猷又說道。
呂宋總督是明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巡蒞菲律賓群島時,奉詔委任旅菲僑領許柴佬為呂宋國總督,統攬軍、政、財、文大權,直至永樂二十二年,任職達二十年之久。
其間,許柴佬不遺餘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與先進生產技術,大興造船、紡織、製陶及農業技術等,為呂宋國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藝術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俞大猷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