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改革則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主要以漢化改革為核心,包括改穿漢服、改說漢語、遷都洛陽等,這些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統一,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都發生在北宋中期,前者主要由范仲淹領導,旨在解決當時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包括整頓官僚制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中央集權等,雖然最終因保守勢力的反對而失敗,但其提出的許多改革理念對後來的王安石變法產生了影響。
後者由王安石主導,透過一系列的經濟和政治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試圖解決財政困難、加強中央集權並推動經濟發展,這些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危機,但也引起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而且因為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政見不合,直接演變成黨派鬥爭。
傅應禎把他比作王安石,張居正能不生氣嗎?
這不是咒他改革失敗,還是什麼。
不過好在,傅應禎這個人並沒有逮著張居正開炮,而是勸告皇帝,多少留下點面子。
而現在劉臺直接彈劾張居正,可就是另一回子事兒了,學生告老師,千古奇聞,絕對會在歷史上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魏廣德不在乎劉臺死活,可擔心因此讓張居正重翻舊賬,把傅應禎又拉出來祭旗。
有個劉臺就夠了,沒必要牽扯他人。
“你去吧劉臺的奏疏抄一份送過來,馬上。”
魏廣德可不想拿下這個燙手山芋,很難處理好吧。
不過,他也要看到劉臺彈劾的內容,才好應對此事。
等蘆布出去忙活的時候,魏廣德才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心裡感慨一句,幸好隆慶五年的會試他因故沒有主考,不然張居正還不以為是他私底下搞出來的。
確實,在古代發生這樣的事兒,一般都不會認為是學生擅作主張,都會和他的老師聯絡在一起,會認為他們是受人指使所為。
畢竟,才入官場幾年,經不起別人的忽悠很正常。
六七品的小官,懂什麼,又憑什麼認為可以彈劾首輔。
要是背後沒人指使,是決計幹不出這樣雞蛋碰石頭的事兒來的。
不過也是好笑,張居正既是傅應禎的座師,也是這個劉臺的座師,傅應禎還算給老師留臉,沒有直接說是張居正的不是,而劉臺就太不是個東西了,直接把老師告了。
其實,到這個時候,魏廣德還沒有把劉臺彈劾張居正的事兒太上心,認為不過就是因為考成法在地方上推行後,巡按御史根據地方官員為了催繳賦役做出的一些事兒,據理請求朝廷暫停此法。
魏廣德沒少聽到地方官員為了完成任務,逼出一些家破人亡的慘事,至於因此流離失所的,那更是罄竹難書。
太多了,都已經麻木了,不想聽了。
以往朝廷不催,鄉下的甲長、里長看人家確實困難,也會和胥吏商量,先欠著。
當然,這麼做胥吏們也不是沒好處,誰不知道大明的制度,說不好什麼時候一道旨意下來,這些積欠就免了。
到時候,這些積欠可不就哼哼了
有了考成法,這樣的情況自然就不會發生。
官老爺的帽子都戴不穩,下面的胥吏也麻爪,說不定就把自己開了。
畢竟胥吏按照後世的標準,雖然是衙門裡長期需要的工人,但也只能算是沒有編制的臨時工。
只有極少數幸運兒,有機會被舉薦獲得品級,成為編制內的人員。
不過,那還都是大明開國那些年,讀書人少,官員缺乏的時候才會出現。
現在嘛,胥吏出頭已經變得非常難,還要時刻提防被官老爺拉出去祭旗。
不過,當蘆布把抄來的劉臺奏疏送到眼前,魏廣德只是大略掃視後,即便是寒冬臘月,也難免後背冷汗直冒。
這是他能想到的最壞的結果,簡直不能再壞了。
御史傅應禎上奏給萬曆小皇帝還只是說張居正是又一個王安石,宋代之所以最後內耗掉根源就是王安石的那場變法上,如果讓他繼續推行新政,我們大明朝就要走宋朝的老路。
如果,結合後世歷史走向來看,大明帝國的敗亡,還真和張居正這場改革有關。
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的改革雖然短期內充盈了大明朝廷的府庫,但也留下許多麻煩,特別是在改革失敗後,地方官員變本加厲的行為,還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