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16年,俄國的捷克戰俘增加到30萬人’。一輛裝甲列車根本裝不下啊……” “對的。”女管家艾伊笑道:“因為在一戰和二戰的數十年間,鐵路是大規模運輸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交戰雙方最重要的生命線。所以鐵路被儘可能的保全。例如西伯利亞大鐵路就沒有遭受到大規模的破壞。而且無一例外,所有重要的城市和交通樞紐都分佈在鐵路沿線。這也讓邊走邊造的捷克軍團建造了許多列裝甲列車。” “啊……原來是這樣。”山嶽號乘組紛紛點頭。 “捷克裝甲列車(1918年—1920年8月):捷克軍團沿鐵路線撤退,他們的主要憂慮是後衛部隊的安全,特別是在布林什維克開始攻擊他們時。為了守住巴赫馬奇(Bakhmach)的鐵路樞紐,第6團指揮官切爾溫克(Cervinks)上尉於1918年3月著手建造一列裝甲列車,包括一部蒸汽機車、一節棚車和三節礦車。車廂的防護由沙包提供,配備機槍和乘員的步槍。6月1日,這列列車得到了一門可安裝在車頭或車尾的野戰炮,大大增強了火力,它的巡邏任務確保了捷克部隊的安全通行。因此,裝甲列車的誕生源於法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雅南(Janin)將軍交給捷克斯洛伐克人的任務——保護鐵路線。他們控制的區域延伸到鐵路兩側10千米處,到1919年,這條所謂的‘中立地帶’是唯一沒有落入布林什維克手中的區域。鐵路線某些部分由‘波蘭軍團’確保安全,該部隊也部署了三列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建造和服役主要在1918年5—9月間進行,但是某些列車直到1919年才出現,如配屬第8團和第9團的列車。其他列車沒有加入各團中,如庫利科夫斯基(Kulikovski)上尉於1918年9月在查伊坦卡(Chaytanka)建造的防空列車。攻擊營的裝甲列車於1918年6月16—20日在坎斯克(Kansk)建造,1918年7—8月參加了為遠至貝加爾湖的撤退行動提供掩護的戰鬥。第1團擁有一列1918年6月在基涅利(Kinel)建造的列車,前導車廂上裝備了一門普季洛夫76.2毫米炮。它的編號為3號,在同月25日的布祖盧克(Bouzoulouk)戰役中被摧毀。 在第2團的四列裝甲列車中,裝備和執行的兩列被摧毀,其中一列於1918年10月23日毀於伏爾加河上,另一輛則毀於伊克河。內季克(Netik)中尉指揮的裝甲列車於1918年6月26日立下戰功,擊毀了敵方的一列裝甲列車。 第3團使用的裝甲列車最多,但其列車的規模和武備相對有限:通常有一節安裝車首(尾)炮的車廂,以及多節由枕木及沙包防護的轉架車。這些列車都建造於1918年6月,人們沒有以單獨的車名、而是以指揮官的名字稱呼它們:馬列克(Malek)、伊恩斯基(Iijnsky)中尉、森巴托維奇(Sembatovic)中尉、內姆奇諾夫(Nemcinov)上尉、烏爾巴內克(Urbanek)上尉(7月6日指揮權轉交給特洛卡上尉)和內普拉斯(Nepras)。 第4團擁有蘇俄內戰時期最著名的裝甲列車‘奧爾利克’。1918年7月22日,當時名為‘列寧’號的紅軍裝甲列車在辛比爾斯克(Simbirsk,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完好無損地被繳獲,兩天後改名為“奧爾利克”號。它立即投入在辛比爾斯克—赤塔鐵路線的行動。1918年10月,它拆分成‘奧爾利克Ⅰ號’和‘奧爾利克Ⅱ號’,分別執行於普利托沃(Priytovo)和阿卜杜利諾(Abdulino)。1919年夏季,它們重新合二為一,確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安全,此時這條鐵路線遭遇持續的破壞。當這列列車駐紮在伊爾庫(捷克語‘小鷹’之意),也是一座城堡的名稱。茨克車站時,雅南將軍說,該地區很平靜,‘‘奧爾利克’號裝甲列車……保證了秩序。’1920年4月8日,它捲入了一起事件,日軍強迫車上的4名軍官和100名士兵將列車移交給他們。經過交涉,列車於13日歸還給車組人員。最後一批捷克部隊於1920年5月20日離開之後,這列列車又一次歸屬佔領該地區的日軍,但美國人堅持將其交給白俄部隊。後者使用列車到1922年秋季,當蘇聯紅軍攻克符拉迪沃斯託克時,“奧爾利克”加入了中國軍閥張宗昌的部隊。這列列車的名字在捷克人中很受歡迎,因為第4團還擁有另一列名為“奧爾利克”號、於1918年5月在奔薩(Penza)建造的列車。它由什拉梅克(Sramek)上尉指揮,乘員60人,攜帶九挺機槍和兩輛裝甲車。5月底,列車增加了一節運載火炮的平板車,但同一天嚴重受損。一夜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