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是要以‘0326專屬分支劇情主線’下的『大戰役B級劇情碎片』分支劇情線,來推動『木乃伊A級劇情碎片』分支劇情線;用‘劇情終結劇情’的‘劇情殺’來你解決紫元支線劇情出現的重大問題。”六位“唯一亞生態”之一的女記者帕特里齊婭·瑞達已經找到了答案。 “哇,是要丹妮爾本色出演對嗎?” “還有和她一起的時代親友團。” “可從法國北部的上諾曼底大區到中國西部的寧夏省,這段漫長的旅程有萬里之遙啊。” “而且從1943年到1947年的4年時間裡,丹妮爾要怎麼才能從法國北部抵達中國呢?” “要知道,這個時間段的亞歐大陸正是二戰最激烈的戰場。” 山嶽號乘組的討論,不經意間轉到了任務本身。 “各位,這些細節請艾伊來告訴我們吧。”女記者帕特里齊婭·瑞達笑著插了句話。 “好的,各位。”女管家艾伊的全息影像隨即出現在山嶽號的各個車廂:“為了便於理解劇本,請先看一些老照片。” 說著,一張張老舊的黑白相片就從劇情資料庫中調出。由『超級雲腦』用數字技術全息建模後全景展現在山嶽號乘組的面前。光影隨之變化,前一秒還是滿眼高科技未來感的山嶽號的車廂後一秒就變成了老舊黑白相片上凝固的滿滿時代感的復古木質車廂。這是身臨其境的全息數字成像。 “這是哪?”因為過於逼真,山嶽號乘員們頓時就愣住了。 “這是‘奧爾利克Ⅰ號’裝甲列車的一節車廂。”再沒有什麼比“原景重現”更生動形象的展示了:“如各位所見,這輛裝甲列車於1915設計建造,隨後在旅途中的改造主要和武器相關。它擁有現代化的配置,遠比後來的大部分設計更先進。可以看到角落裡的兩挺機槍和開啟的出入艙門。裝甲列車中段的機槍陣地。注意看,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所有裝甲列車必備裝置——火爐。” 說著場景再變:“這張在烏法拍攝的著名照片,展示了車廂每側安裝的至少六挺機槍所提供的可觀火力。左側是馬克沁1905/1910式7.62毫米機槍,右邊的第一挺機槍是柯爾特-勃朗寧M1895‘土豆挖掘機’,據記載沙皇俄國於1914年購買了數千挺7.62毫米口徑的該型機槍。” 女管家再次變換了全息場景:“這是‘奧爾利克Ⅰ號’的另一節火炮車廂。儘管與之前一節車廂基於同一種基礎車輛改造而成,但它安裝在原車首炮位置的全向炮塔卻採用了不同的武器——1904型76.2毫米山炮。” “所以,艾伊。我們會乘坐‘奧爾利克Ⅰ號’裝甲列車前往中國?”作為此次演出的主角,戰地女郎丹妮爾已經想到了劇本的大致設定。 “不,‘奧爾利克Ⅰ號’是一戰時的產物。而你們要去的是二戰。”女管家艾伊笑道:“關於‘奧爾利克Ⅰ號’和捷克軍團的漫漫歸鄉路,只作為此次冒險的劇情指令碼。”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捷克語:?eskoslovenské legie,斯洛伐克語:?eskoslovenské légie)”,通稱“捷克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國家的民族主義者為從大帝國手中解放家園而戰,一種叫做軍團的組織便應運而生。這個軍團,實際上就是由當時的民族主義者們組成的僱傭軍集團。隨著歐洲戰爭的爆發,俄羅斯帝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族居民看到了將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變成一個自由獨立的民族國家的機會。為了證明他們對協約國事業的忠誠,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流亡者們組成了一支軍團,並於1914年10月加入了東線。當革命的俄羅斯簽署《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並退出戰爭時,軍團有大約 名士兵,其中許多人曾在俄羅斯和奧匈帝國軍隊服役。 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崩潰,沙皇政權的終結,軍團滯留在了烏克蘭。但是這些人仍然熱衷於解放他們的家園,並且計劃前往法國繼續戰鬥。但是,這樣一支寶貴的生力軍對於當時盤踞在烏克蘭的各方勢力來說都彌足珍貴,即使不可能收編為己所用,也沒有人希望他落到了對方的手裡。所以捷克軍團的撤離計劃在一開始受到了重重阻力,特別是當時正在面對協約國的壓力的德國,他們絕對不會允許俄羅斯把這麼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放歸西線戰場。最終,俄國人同意捷克兵團離開,但離開的方式,得他們說了算。首先有一個條件——捷克軍隊必須發誓保持中立。除了自衛,軍團士兵不能開火。其次,捷克兵團不能從烏克蘭離開,而是要從6000英里外的海參崴乘船到法國。 雖然條件非常苛刻,但這是捷克兵團離開的唯一途徑,他們最終接受了現實。 正如上述這段背景資料。女管家艾伊所說的,正是一戰時捷克軍團乘裝甲列車橫穿西伯利亞大鐵路,抵達6000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