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當生活在當地的50萬北非阿拉伯人在數百名大大小小的酋長的統領下向威廉宣誓效忠後,德國對當地的間接統治迅速建立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很希望修建一條穿越法屬中非也就是查德地區的鐵路,將利比亞和德屬喀麥隆連線起來,當戰爭來臨而德國失去大西洋制海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依靠鐵路來轉運各種寶貴的熱帶戰略物資,比如橡膠、咖啡、棉花和德屬尼爾利亞出產的錫礦石。
威廉的想法得到瓦德西和陸軍將領們的一致贊同,問題是法屬中非如何處理?是花錢買下來還是仿照英國在剛果的方式,租借一條若干公里寬的通道呢?而法國對此持何種態度,是否願意配合?
古巴危機前,比洛以一種很隨意的非正式方式向塔列朗提起此事,不過法國人不知道是忘記了還是壓根就沒往心裡去,從此沒了下文。
誰成想,就在“鋼煤共同體”協議難產的緊要關頭,塔列朗突然丟擲了法屬中非作為籌碼,希望和德國在布里埃…隆維地區以及非洲的殖民地問題上做一個徹底了斷。
雙方本著儘早解決問題和各取所需的原則,就此問題進行了誠懇而友好的商談。
在談判中,威廉和法國國王菲利普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兩人作為國王,對於事情的細節不會特別在意;在友好訪問期間達成一份兩利的協議比什麼都重要。
經過連續兩天的談判,終於有了結果。雙方的最終約定如下:德國以多哥蘭和德屬奈及利亞西部外加德屬索馬利亞換取整個法屬赤道非洲,以西洛林換取法屬中非的查德,同時德方獲得布里埃…隆維鐵礦聯合體50%股份,其中15%的股份歸德國帝國財政局所有,剩餘35%則歸屬當地的德資鐵礦企業。
透過這樣一個大交換,德國在非洲的大部分殖民地終於集中起來,並且以較好的方式和本土取得聯絡;同時,布里埃…隆維鐵礦聯合體15%股份也至少價值1。5億馬克。這些都令威廉感到欣喜。
法國方面在殖民地上雖然損失了一些——法屬赤道非洲無論面積還是人口都遠比德國用來交換的殖民地有價值的多——不過,能夠收回西洛林才是真正光榮而有意義的事情。也是菲利普國王和塔列朗最為看重的。畢竟,該地區屬於法語區,法國人佔據了大多數,收回西洛林對於增進法國內部的團結和爭取人民的支援意義重大。
另外,法國獲得多哥蘭以後,其在西非的殖民地也將連成一片,從而使資源豐富的法屬達荷美不再孤立於英德殖民地的包圍中。
“鋼煤共同體”協定和《西洛林…中非條約》的簽署進一步密切了法德關係。由法國施耐德鋼鐵公司和德國蒂森—曼內斯曼冶金聯合體共同投資的洛林鋼鐵公司設計產能為年產150萬噸鋼和200萬噸生鐵。產量佔據了法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公司總投資800萬英鎊,其中法方出資520萬英鎊佔65%股份。德方出資280萬英鎊佔35%股份。由於法國國內鋼材價格較高,加上法國政府給予了稅收減半的優惠,所以公司建成投產後一直保持高達50%的毛利率,比德國本土鋼鐵企業的利潤水平高出兩倍之多。
西洛林地區的再度易手在當地並未引起太大的震動,因為在德國統治期間,該地區一直實行高度自治,政府的警察和公務員都由當地人擔任。所以兩國的交接僅僅是換換國旗的事情。
《西洛林…中非條約》另有一項附加條款,雙方口頭約定了盧森堡未來的政治安排,法國首次承諾允許盧森堡在適當的時候轉入德國。
《西洛林…中非條約》的簽署不僅將塔列朗的外交成就推向了新的頂峰,而且菲利普八世國王在國內受到了更為廣泛的擁護和支援。
作為七月王朝的繼承者。菲利普國王在國內的基本盤是以農業集團和高利貸集團為基礎的。而順利收回西洛林,尤其是簽署“煤鋼共同體”協議後,法國重工業集團也進一步加強了對政府的支援。
在德國國內,雖然有一部分學者表示反對。他們習慣於把目光放在歐洲。放在本土的地盤得失上。“寧要歐洲一棵草,不要殖民地的一棵苗”就很好體現了他們的觀點。
不過就軍隊高層而論,有強大政治能量的戈爾茨以及總參謀處的軍官們都是贊成這一交換的。
總參謀部給出的結論是:當法德兩國交戰時。西洛林地區對於德國的進軍或者防禦並無太大的價值;對於和平時期的德國而言,該地區最大的價值就是其所蘊藏的豐富鐵礦資源。這些資源給政府帶來稅收,給企業帶來利潤,歸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