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集體的觀念,嬌氣、不願意接受批評等。如何管理他們?如何培養他們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成為企業管理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家庭的規模在縮小,多生子女家庭教育向獨生子女家庭教育轉變,這給中國的家庭教育帶來三大變化:一是家長的心態變了,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四過”:過高的期望、過份的關心、過多的呵護、過份的保護。二是孩子成長的環境變了,由“兒童世界”*為“*世界”,家長對子女的壓力在加大,子女對家長的依賴心理在加重,同時子女與家長之間的錯位可能性也在增大。三是孩子的生活內容變了。今天的孩子是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被稱之為“電視兒童”。住房面積大了,子女與父母溝通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甚至於子女向家長關閉了心靈的大門,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這些變化使家庭教育出現了諸多誤區,如不進行矯治,將影響到21世紀人材的培養,影響到中國的命運。公路、交通、通訊等等現在都多元化了,我們教育也應該多元化,尤其對中國現在家庭獨生子女居多的情況下。
“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對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因為他們從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從小就處在大人們太多的呵護與關愛之中,從小就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所包圍,使得獨生子女產生了明顯的人格傾向。太看重自己而忽略他人,太注重得到而忽略付出,太注重眼前而忽略將來。主觀上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有氣魄,迫切希望擺脫家長的監護,渴望被人理解,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自尊心;客觀上,世界觀尚未定型,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強,缺乏自制力。
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存在著簡單粗暴現象,主要表現為四種型別:
1、嬌寵型。這種教育方式主要導源於父母溺愛子女,將孩子捧在手裡,含在口中,以免外來的侵害;對子女的要求有求必應,要什麼就給什麼,不讓子女受一點委屈,久而久之,就會大大助長子女的貪慾。
2、*型。該教育方式則導源於父母的自私或自以為是的心理。家長視子女為私有財產,愛怎樣就怎樣,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嚴加管制,強迫教育,動轍就體罰子女,諷刺、挖苦、毆打、斷食,不擇部位,不擇手段,不僅傷害子女的自尊心,還容易致傷、致殘、致死。3、放任型。這種教育方式表現為家長對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有些家長甚至常常拿自己的童年與子女的現在作比較,其實,過度的放任與嬌寵沒有什麼兩樣。4、攀比型。作為家長不顧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盲目地和人家的孩子攀比,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專挑自己孩子的“缺點”比別人孩子的“優點”,其結果是過多的埋怨、批評、侮辱、體罰,子女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家長簡單的“攀比型”教育中喪失殆盡,造成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不和,壓抑子女的個性和聰明才智,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子女過愛、過嚴都不利於子女的成材。家長對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愛嚴結合的“鼓勵式”。心理學研究揭示了人的行為基本遵循這樣一個規律:需要一動機一行為一目標,然後再產生新的需要如此迴圈,不斷提高。鼓勵是解決子女行為的心理動力,改變子女的行為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子女的積極性;鼓勵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礎上的,它能使子女產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動機,對子女的學習具有啟用特性和始動機能。當今社會競爭的高強度競爭環境,要求孩子能力是多元化的。
可以說,各位的子女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處在關鍵時期。家庭應該有一種理性之愛,應該加強“責任意識”的培養教育,讓他們在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基礎上*、成功、成才,而絕不可疏忽大意,放任自流。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不能看作簡單的加法,而應是乘法的聯絡。若有一方為零,滿盤皆輸,全功盡棄。最典型的如馬加爵案。我國的獨生子女群體是80年代初形成的,目前陸續*了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量期和結婚生育期,開始向家庭和國家作出回報。在21世紀,我國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將支撐起中國現代化建設,承擔起迎接未來挑戰的重擔,他們是中國未來希望的寄託。獨生子女教育,不僅對發揮好獨生子女群體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對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具有深遠的意義。總的來說,獨生子女顯得比較嬌氣、任性、勞動觀念差且“獨生子比獨生女問題多,年齡小的比年齡大的問題多。”當前獨生子女自私、意志薄弱、獨立性差等個性特點漸成公認。面對傳統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