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王羲之的書法長於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
另外,據史書記載,王羲之還有灑脫漂亮的外在風貌,《世說新語》裡曾說:“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這“飄如遊雲,矯若驚龍”八字,即指其富贍的內心世界。
晉代玄學盛行,崇尚老莊哲學,因此,王羲之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當然受其影響。晉室南渡之初,他見會稽有佳山水便有終老之志;辭官歸隱後,山*上行,山川相映發,自然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遠採藥石,在他的心胸中滌除塵慮,接納自然萬物之美,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深奧精微……所有這些他都印證到書藝上,正如《書斷》所說:“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王羲之晚年移居於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鎮),與當時名士謝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後即安葬於瀑布山下(史傳此地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第三十七篇 王獻之】………
羲之有七子一女,獻子為第七子,其餘六子為: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之。
王獻之降生時,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已歷二十八載,政局相對穩定。獻之的父親羲之早年以秘書郎起家,歷任徵西將軍參軍、長史,後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但他平生無意仕進,自稱“素無廊廟志”,尤其是感於朝廷積弊日久、吏治黑暗,自己雖有心為生民立命,卻無力扶顛持危,故解江州刺史任後,回到建康烏衣巷,研習書藝,教誨子弟,併為年長的兒女*辦婚嫁之事。
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王羲之應朝廷徵召,拜為護軍將軍。護軍將軍是專職武職,統領護軍營。羲之上任後,全力整頓護軍營弊政,卻因觸及公卿巨室的利益而受到朝廷上下、豪門大族的非議,無法推行。憤慨之餘,他把更多的精力轉向書法藝術。在王氏家族,書法乃是“家學”,不僅羲之書法名動朝野,其子玄之、凝之、徽之也習書,凝之已有“善草隸”之譽。這時,獻之已長到六七歲,到了學書的年齡,受父兄的影響,也開始學著灑墨揮毫,羲之親自為他啟蒙,教他執筆、運筆之法。《晉書·王獻之傳》載:“(獻之)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嘆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在羲之七個郎君中,獻之的品貌、才情最為出色,從幼年時起就顯露出獨特的個性。本傳稱其“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有一次,羲之的幾個門客在作樗蒲之戲(古代的一種遊戲,類乎後世的擲骰子),獻之從旁經過,看出其中一人將輸,便說了一句“南風不競”(語出《左傳·襄公十八年》,意指此人將輸)。門客見他年少,就隨口說:小郎君你這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獻之明白門客是輕視自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說:“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生氣地走了。荀奉倩是三國時曹*謀士荀*的兒子荀粲,乃世家名門子弟,眼界之高,後代少有其比。劉真長則是羲之的好友劉*,人品俊逸,選尚公主,時任吳興太守,他因為個人條件優越,只和有名望的人交往。獻之舉此二人以表示自己身為名門子弟,竟然和俗人說話,真是太慚愧了。
另有一次,王獻之與兄徽之、*之一起去拜見謝安。徽之、*之喋喋不休地說著家居俗事,獻之則除了問候以外,少言寡語。獻之弟兄走後,門客問謝安王氏弟兄哪個更好些,謝安回答說:“小者佳。”門客問其故,謝安說:“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晉書·王獻之傳》)
王獻之少時,為人恬淡,遇事沉著穩重而有主見。《晉書·王獻之傳》載:“(獻之)嘗與徽之共處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怡然,徐呼左右扶出。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初蒞郡,公務繁雜,難得有閒指導獻之讀書習字。但生長在書法世家,耳濡目染,加上天生具備習書的秉賦,獻之書藝進境極快。劉宋虞《論書表》記載了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