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王濛求東陽,非如當時一般官員以聚斂不足或家貧而求補郡縣,實有為治之意,見同書《政事第三》“山遐去東陽”條:山遐去東陽,王長史就簡文索東陽,雲:“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致治。”
山遐為政剛猛,摧抑豪強,當時以為“政雖不倫,公強官長也”。王濛言山遐政猛,己若往東陽,以寬厚為政,可致大治。王濛之請,會稽王許之亦可,不許亦可,孰知初既不許,待其將亡又用之以釋憾,徒存虛名,無補實際,反覺可笑。又劉惔前一年曾勸會稽王自鎮荊州而不獲許,當時荊州庾翼初喪,若以寬厚無為的會稽王自身出鎮,而用劉惔為軍司輔之,雖然仍難免與中樞齟齬,亦難以北伐成功,卻可避免桓溫覬覦晉鼎之舉,並可因此免去上下游爭相北伐撈取政治資本帶來的實力損耗,成漢衰弱腐朽,亦未必非桓溫不能平定。與桓溫鎮荊州後連年北伐中原藉以威懾中樞的做法相比,於東晉王朝孰為更加有利還難說得很。會稽王輕易放棄了這一機會,而以野心**的桓溫西上,其才力又不足制約西陝,最終造成“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局面。可見會稽王對劉惔的意見亦不重視。以此三條對讀,可知會稽王不過以王劉為清談賓友而已,在政治上實際並不採納二人意見。而會稽王在中樞所倚任的名士殷浩,如上文所言又為政嚴急,不允眾心。殷浩欲殺蔡謨,其素倚以為助的徐兗二州刺史荀羨聲言:“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言下已有決裂之意,他人可知。僅以此數條而論,謝安以會稽王為“惠帝之流,清談差勝”,就可說實是的評;而劉惔在會稽王主導的中央*中無所作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有盛譽無事蹟的劉恢
與劉惔約略同時的沛國劉氏人物,還有一個劉恢。劉恢事蹟不見於《晉書》,而僅存於《世說新語》的兩章短文之中。其一,《世說新語·賞譽第八》“庾稚恭與桓溫書”條雲:
庾稚恭(翼)與桓溫書,稱:“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義懷通樂,既佳,且足作友,正實良器,推此與君同濟艱不(按同“否”)者也。”
同條注云:宋明帝《文章志》雲:“劉恢字道生,沛國人。識局明濟,有文武才。王濛每稱其思理淹通,蕃屏之高選。為車騎司馬,年三十六卒,贈前將軍。”
另條見同書《排調第二十五》“袁羊嘗詣劉恢”條:
袁羊(按,袁喬小字羊)嘗詣劉恢,恢在內眠未起。袁因作詩調之曰:“角枕粲文茵,錦衾爛長筵。”劉尚晉明帝女,主見詩不平,曰:“袁羊,古之遺狂!”
同條注云:《晉陽秋》曰:恢尚廬陵長公主,名南弟。
按自上引兩條《世說》及其注中,讀者可以看出以下幾點資訊:
一、劉恢受庾翼賞識,從庾翼對他工作態度和才能的評價看,可能擔任了庾翼的僚屬。
二、王濛對劉恢評價很高,認為他長於玄理,又是方鎮佳選。宋明帝也稱其“識局明濟,有文武才”。
三、劉恢曾任車騎司馬,贈前將軍。
四、劉恢與袁喬交情甚好。
五、劉恢尚廬陵長公主,是晉明帝女婿。
根據這數條,可以再作出一點推論:劉恢與庾翼關係密切,任庾翼僚屬,又是晉明帝女婿,為庾氏甥婿,桓溫連襟。這樣一來,庾翼寫信給桓溫時提到劉恢,很可能不是向桓溫介紹自己新發現的人才,而是與他談論一個雙方都熟悉的人的工作表現,同時對此人作出全面性評價。雖然沒有確實的證據,但從書信文句和情理兩方面推斷,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說到這裡,讀者不得不奇怪了。一個同時受到庾翼、王濛賞識的文武全才,又與名士首望劉惔同族,還聯姻帝室,與桓溫不但是連襟而且熟稔。這樣的人物實在不該停留在車騎司馬這個或可謂之要任、卻不能獨當一面的位置,即使不幸終於此職,以東晉南朝人好作家傳的習慣,也不該沒有一篇《別傳》記錄其生前事蹟,反而劉孝標註《世說新語》時,只能以晚出的宋明帝《文章志》為據來敘述其生平,而且即使《文章志》也只能對劉恢作出簡括的評價,說得直白一些,便是無事實可紀。既無事實可紀,何來如是高名?況且,《晉書》稱劉惔尚明帝女廬陵公主,以晉室之重禮法,公主就算改嫁,也無嫁與前夫同族之理。這又是怎麼回事?
四、劉恢等於劉惔?
在以上的探索中,似乎有一個問題:載於《世說新語》且有高名的劉恢形象越來越難以成立。既然已經以假設打破了《世說新語》記載的劉恢形象,而且感覺還能自圓其說,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