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畫家,代表了漢代美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畫藝術。
顧愷之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巖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所繪物件的體驗、觀察,透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物件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等,細緻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第八篇 賀循】………
賀循公元(260年…319年),字彥先,會稽山陰人。生於魏景元元年。善屬文,博覽群籍。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滯皆詢之,循輒依經禮而對。卒,追封司空,諡穆。循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作二卷。此從《隋書志注》)傳於世。
'公元二六0年至三一九年'字彥先,會稽山陰人。生於魏景元元年,卒於晉太興二年,年六十歲。善屬文,博覽群籍,尤精禮傳,少嬰家難,流放海隅。吳平,乃出為陽羨令。薦補太子舍人。趙王倫篡位,辭疾去,合眾討賊。事平,謝遣兵士,杜門不出。論功報賞,賀竟不預。元帝承製,以為軍資祭酒,敦逼不肯已,與疾至。帝親倖其舟,詢以政道。
賀循曾任歷任陽羨令、武康令、會稽內史、軍諮祭酒、中書令、太常、太子太傅、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任會稽內史任上,比畫規劃,考察地形,發動民眾,開鑿西起西陵(今西興),經蕭山、錢清、柯橋到郡城的一條人工運河。後又組織民眾修治與此相連線的其他河道,形成了縱橫交織的水網,使原來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調節水位,保證了農田灌溉之需要。不僅改善了會稽郡的水環境,提高了鑑湖的水利功能,給人以灌溉、舟楫、養殖、漁業之利,且對整個浙東具有交通、物宜、軍事之便。功在一代,澤被千秋。
賀循是晉元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史稱:及西都不守,(荀)組乃遣使移檄天下共勸進。帝欲以組為司徒,以問太常賀循。循曰:“組舊望清重,忠勤顯著,遷訓五品,實允眾望。”於是拜組為司徒。
………【第九篇 桓溫】………
桓溫(公元三一二年至公元三七三年),字元子,漢族,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人,相貌溫偉,有奇骨,面有七星,劉惔稱他“眼如紫石稜,須作猥毛磔。”。
幼年喪父,少年結交名流,與劉惔、殷浩齊名。後與庾翼相交,受庾翼推薦,娶晉明帝之女南康長公主為妻,並擔任琅琊內史,歷任徐州刺史、荊州刺史、江州刺史、揚州刺史、徵西將軍、都督天下諸軍事、大司馬等職。
公元三四七年(永和三年)攻滅成漢,收復蜀地,後三次北伐,戰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三六一年至公元三七三年(海西公、簡文帝、孝武帝期間)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後綜合各方利益沒有發難,憂憤而死。
一、枕戈泣血,手刃父仇
“桓溫之父桓彝為蘇峻部將韓晃所害,涇令江播豫焉。溫時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至年十八,會播已終,子彪兄弟三人居喪,置刃杖中,以為溫備。溫詭稱吊賓,得進,刃彪於廬中,並追二弟殺之。時人稱焉。”摘自《晉書·王敦桓溫列傳》翻譯過來:“桓彝犧牲那年,桓溫只有十五歲,但身為長子,他不得不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一次,他的母親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來醫治,但他們家裡窮,買不起羊肉,桓溫不得不流著淚把最小的弟弟桓衝賣給了賣羊的老闆。這樣的骨肉分離才弄到了一點點羊肉,救了母親的命,解了燃眉之急。這種痛徹心肺的經歷使得小小年紀的桓溫深深體驗到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