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1 / 4)

小說:九泉一夢 作者:辛苦

分有限。

 。。。  

第二章 苯教 二

古象雄部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的十八國(相當於諸羌的部落聯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象雄王國,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廣闊。據著名學者朵桑坦貝見參(skalbzangbstanpvirgyal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記載象雄地域分三部:“裡象雄應該是在岡底斯山向西走之外的波斯(parzig)、巴達先(bhadasshan)和巴拉(bhala)(巴達先和巴拉大概是在今天印度與巴基斯坦有爭議的克什米爾一帶);中象雄在岡底斯山向西走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枕巴南喀(dranpanammlchav)的修煉地穹隆銀城(khnyunglnnyuguldmkhav)(包括大部分藏區和印度拉達克地區),這曾是象雄王國的都城。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khyungporistsedg)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sumpagyimshod)。包括三十九個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sdenyerlnga)。

關於本教的發展歷史,在象雄文明誕生之前,中亞地域就存在著各種原始崇拜的儀式───原始本教,之後象雄人尊大鵬為圖騰,隨後出現了“仲”,即口傳歷史故事的說書人、道過去者。嗣後出現了“迪鳥”卜巫,即占卜未來者、誦經祭神、為現世人除障等原始本教。後來象雄王子辛饒彌沃成道以後創立了雍仲本教,從而使本教得以統一,雍仲本教成為象雄的國教並逐漸展達到了鼎盛時期。辛饒彌沃所創立的雍仲本教不僅僅在象雄地域流傳,一直到公元七世紀,雍仲本教也是整個吐蕃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礎。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本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時,又各自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本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內容,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根據古代吐蕃的傳統,每位贊普(相當於國王)登基以後,會推舉一名本教高僧叫做“古辛”(相當於國師或法王),併為其建立一座叫做“賽康”的寺廟以做供養,贊普處理軍政大事甚至是贊普王位的繼承,都需要古辛的參與(吐蕃第一位贊普聶赤贊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團認證並加冕的),加之吐蕃百姓以及當地一些大臣和貴族勢力都非常信奉本教,本教勢力過大,威脅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權威;另外,吐蕃這一段時期不斷擴張,而被吐蕃吞併的諸羌部落比較分散,他們原先的信仰基礎乃至語言文字都已形成一種格局,地方豪酋和貴族勢力以此掌握著各部落的控制權,吐蕃王室需要重新洗牌並建立一種新的秩序以加強王室集權並削弱地方酋長的勢力,從而加深對各部的控制。公元七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將印度佛教引入吐蕃,並給於佛教僧侶很好的宗教政策,後赤松德贊讓佛教與本教進行公開辯經,以決勝負,在辯論結束後,赤松德贊宣佈佛教獲得勝利(本教則對辯經的勝負結果持相反的看法,也有的認為勝負未分),本教徒們連同他們所在的寺院一起被迫改宗印度佛教,本教寺院的佛像被隱藏入地下。凡不願意改宗的本教僧人被流放到阿里、安多和康區等邊遠地區,繼續信仰和傳播他們的宗教。這次使本教與公元7世紀始傳吐蕃的印度佛教之間兩百多年的鬥爭見了分曉,最終以佛教的勝利而告終。

佛教被松贊干布引入吐蕃,當時的印度佛教僅僅是一個侷限在吐蕃王室傳播的外來宗教,還無法撼動本教的地位;到了赤松德贊統治時期,佛教和藏語文一起作為一個強勢的文化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佔領了吐蕃宗教文化的主導地位。到了後弘期經歷朗達瑪滅佛事件以後,佛教從安多地區逐漸開始重新傳播,並且逐漸在民間得勢,在很短的幾個世紀裡,佛教遍及整個吐蕃。而本教在赤松德贊以後一直處於劣勢,尤其在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衛藏地區,基本上被清除逸盡。

至於到了如今,關於本教的現狀。

本教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它的影響不可能隨著教派的衰落而消失。直到今天,本教仍然深刻地影響著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另外,本教的儀軌、修法、密宗、大圓滿等傳統都有其獨特的傳承體系,這對於我們研究藏傳文化是極其重要的。本教《甘珠爾》就記載了本教這個**本土宗教的教義、儀軌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軌跡。

經過上千年的磨合,本教與藏傳佛教之間在一些重要教義上的融合縮短了這兩個宗教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兩者之間的許多分歧,促成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