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3 / 4)

小說:時空之門1619 作者:你妹找1

“人民靠我們去組織。【】…中國的反動分子,靠我們組織起人民,去將他們打倒。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1622年·王書輝·《必須要堅決消滅一切反動派》

本地產的產品,無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品,成本都要比王書輝透過時空門搞過來的現代產品高的多。但是,王書輝還是儘量的使用江北工業區生產的本地產品。

就比如說在救災中被大量使用的帆布吧。江北紡織廠的生產的本土帆布,因為使用的裝置都是近代水平的。所以,本地產的帆布,不僅相對較薄,而且防水效果也不是很好。和本地帆布相比較,現代產的帆布,就是最便宜的粗帆布,質量也要比本地產的好,而且價格也更加便宜。

不過,王書輝為了促進本時空工業的發展,扶持本時空工業的建設。他還是大量的使用了江北帆布。當然了,他也沒少從現代拉回來一些現代品,對必然會出現的缺額進行補充。

用了兩天的時間,臨時組建的木工作坊,在一些像劉斧頭一樣的,會木匠活的本地難民,初步的熟悉了蒸汽大鋸的使用方法之後,就開始成批的為難民營,提供比較粗糙的木質帳篷支柱。而源源不斷的從江北工業區運來的裝置和物資,也開始有效的被利用起來。

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容納了一萬六千人的難民營營地,就煥然一新了。

劉斧頭和復興會簽訂了勞動合同(他認為的身契),有了新的工作和身份。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他不再穿那個象徵著難民的口袋袍子,而是穿上了和復興軍戰士款式相同,但顏色是藍色的復興會工人的制式服裝。

而同樣是難民的伍朝業雖然身份上沒有大的變化。但是,他也見到了自己胳膊上打著石膏,正在少年營裡學習的兒子了。

在半個月的時間裡,所有的難民被分成了幾個部分。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共兩千七百多人,被編為少年營。每天上午進行基礎軍訓,下午和晚上進行文化課學習。

十五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共三千九百人,被編為青年營。每天上午進行基礎軍訓,下午參加勞動,晚上進行文化課學習。

二十五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共五千三百人,被編為工程營。每天早晨進行基礎軍訓,上午和下午參加勞動,晚上進行掃盲學習。

三十五歲以上,共兩千二百人,被編為後勤營。每天早晨進行佇列訓練。上午和下午,承擔打掃衛生,洗衣服等輔助性工作。晚上聽復興軍宣傳課,看教育話劇等。

女性災民因為總人數不多,除十五歲以下女孩加入少年營上課,二十五歲以下青年參加衛生部門護士培訓以外,剩餘的全部劃歸後勤部門,負責整個難民營的炊事工作。

整個難民營和復興軍第九營、第十營的後勤供給,一半由復興會承擔,一半由王書輝從現代補充。

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在完成了難民營的基本建設,並初步的對所有的難民進行了基本的軍訓之後,三千名完成基本培訓的復興會生產建設士兵,乘船到達松滋縣。在他們的帶領下,工程營難民開始開展農場建設工作。

雖然大部分難民覺得,復興軍對乾旱的土地進行大規模的規劃、平整、改造,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可是,等到五個大型農場的基礎性改造完成之後,用水泥修建的溝渠和水道在一個月後也全部建成的時候。工程兵部隊在江邊修建的大型蒸汽提水站也被建成了。

看到清澈的江水從江裡被蒸汽提水站提到一個高高的大水池上,而大水池裡的水順著水道流入五個農場的溝渠,再從溝渠裡流進一根根已經種好了玉米,紅薯和土豆秧苗(全都是抗寒抗旱作物)的田壟裡的時候,每一個參加了勞動的災民們,都情不自禁的歡呼起來。

是啊,在嚴重的旱災裡,徒勞的整理著土地,絕望的種下秧苗,突然間看到復興軍以一種神奇的手段,把江水引進了農田。付出了辛苦勞動的災民們,怎麼會不發出驚天動地的歡呼聲呢。所有的勞動者,都會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歡呼的。

發出歡呼的災民們早就忘記了,五座總佔地近十五萬畝的大型農場的土地,都是有主的。這些地不是別人的,就是松滋縣第一大地主伍朝宗的土地。

(湖北的夏玉米一般在六月上旬播種,九月下旬就能收穫。這裡是在七月末播種,十月下旬就可以收穫了。)

“四哥,你要不要當那個農場工人?”上完了識字課,在去廁所的路上,伍朝業遇到了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