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的百姓之間的矛盾,才是事件的主要矛盾,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要說的,是我們怎麼解決這個矛盾。”
“剛才絕大多數同志都在說,直接派兵抓捕這些潰兵潰匪。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部隊參謀部門的人已經說了,做到這一點不難,難的是潰兵潰匪是不斷流動的,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不現實。”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我們必須搞清楚,為什麼周邊非基地村的村鎮就會遭到兵災,為什麼我們復興會的基地村,就沒有遭到兵災。”
“我認為,只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能找到到解決潰兵潰匪和周邊村鎮的百姓之間的矛盾的辦法了。”
你還真別說,別說是參加會議的復興會會員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是王書輝本人,都沒從這個方面想過。
王書輝想的是,利用潰兵潰匪的作亂,推動復興會勢力的發展。他首先想的是發展復興會的勢力,之後才想到了利用潰兵潰匪這個辦法。也就是說,王書輝認為,擴張復興會的勢力是目的,解決潰兵潰匪是手段。
而顧國樟和想法正好和他倒過來。顧國樟想的是,要利用建立基地村的辦法,解決潰兵潰匪。也就是說,解決潰兵潰匪是目的,建立基地村是手段。
王書輝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才突然間恍然大悟。歸根結底,自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沒有把這個時代的人當成是自己人。自己是懷著一種功利性的想法在做事情。而顧國樟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個時代的人,他是從自身出發,懷著一種復興會的理想在做事情。
想到這一點,王書輝不僅感到有些慚愧。跟顧國樟比起來,倒是顧國樟更是一個合格的復興會員。
這邊王書輝想著心事,那邊擴大會議倒是開始按照正規的會議秩序繼續開展著。
顧國樟的發言結束後,大家先是考慮了一會兒之後才發現,果然,只有擴大復興會的勢力範圍,建立更多的基地村,才能徹底的解決潰兵潰匪作亂的問題。
涉及到具體的做法,大家變得更加謹慎了。發起言來,也開始按照自己部門的職責,進行靠譜的發言了。
王書輝很快就擺脫了自己的情緒,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宣佈自己的方案。
解決這次潰兵潰匪作亂按照“三步走”進行。
第一步,以連為單位,進駐各遭受兵災的村鎮。遭遇潰兵潰匪的,就剿殺潰兵潰匪。沒有潰兵潰匪的,就平息當地動亂,幫助村民恢復生產。
第二步,以部隊為威懾力,派出工作組,對各遭受兵災的村鎮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各村的地主大戶,給各村無地和少地的貧僱農分配土地。
第三步,以保衛土地,防範潰兵潰匪為號召,在各基地村開展建立民兵隊的工作。
總的原則就是:不急不緩,按部就班。以救災、恢復生產、土改和建立民兵隊為主要工作。以驅趕和剿滅潰兵潰匪為次要工作。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進行基地村建設,一點一點的壓縮潰兵潰匪的活動範圍。最終徹底解決這個潰兵潰匪作亂的問題。
王書輝從四個委員會抽調相應的工作人員,組成領導小組,並任命顧國樟為領導小組主任、主持人。他自己則回到軍隊,去參加復興軍第一營的經驗總結工作。
。。。
第124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5
《論語·為政》裡記載了孔夫子對弟子的一句話,他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網”這句話的意思,是孔老夫子在告誡自己最為莽撞剛烈的弟子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王書輝一直認為孔夫子是個言行不一的人,就是因為這句話。
孔夫子的這句話,如果單從這話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上來說,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而且,王書輝還覺得這句話體現出了一種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孔夫子本人卻沒有在行動上做到實事求是。
孔夫子本人在做學問和做人方面,強調的是“述而不作”的態度。所謂“述而不作”是什麼意思呢。這話一樣出自《論語》,出自《論語》的《述而》。原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非常保守復古的思想觀念。他認為,對於古代人的思想,只能進行解釋和傳承,要相信和堅持古人的思想。對於他自己所持的這種固化的、不進步的態度,孔子還相當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和殷商時代的教育大家“老彭”是一樣的。
孔夫子一方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