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讀書人,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他們參與農民起義的行為,有點可以說成是他們對自己階級的背叛。王書輝認為,他們參與農民起義的行為,至少是要對封建統治階層進行重新洗牌,是一種追求變化的表現。
而另一方面,無論是忠於滿清的漢奸文人,還是忠於南明的內訌文人,他們都是在竭力的維護已經完全腐朽,完全的腐爛了的,死水一灘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原樣。從清朝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野蠻落後的半奴隸制度的八旗和僵化愚昧的漢族地主們結合起來之後,是一副什麼樣的令人作嘔的模樣了。
如果不是深知廉價的勞動力,對於工業的發展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王書輝甚至想不到,這些人除了作為肥料肥沃土地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
當然了,把他們送到別的地方禍害別的國家,或許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總之,正是出於這樣的認知,王書輝才會要求司馬峰幫助自己招攬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對於這三個人,他是準備給予觀察使用的。
在王書輝的這個時空中,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都才二十來歲,剛剛費盡了力氣取得了秀才功名。
在明朝末年,無論是湖廣地區還是河南地區,都屬於文風不盛的地區,雖然兩地都不像江南地區那樣,在科舉考試上的競爭那麼激烈。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家庭背景和官場支援,想要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從秀才考上舉人,那也不是什麼太容易的事情。
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都是那種比較務實的人物。他們現在還不太覺得自己是什麼不得了的天才人物。突然得到一位皇室宗親的青睞,被一個郡主儀賓招納。他們一方面覺得有些奇怪,另一方面,還是心中有點小小的竊喜的。
因為家就是湖北的,三人中顧君恩是最先達到王府鎮的。不久之後,身在河南的宋獻策和牛金星就在司馬峰的帶領下,到了王府鎮。
復興會下屬的王府鎮,現在總人口已經達到了兩萬人左右了。這種人口規模,在王書輝看來還沒有一所省級的普通本科大學的人多。但是,在古代社會里,這就是一個下縣的總人口的規模了。顧君恩三人,都為王府鎮的規模感到驚訝。
三個人都是那種沒怎麼離開過自己家鄉的年輕讀書人。對於王府鎮整齊的城市規劃,統一的服裝服飾,和王府鎮的人充滿了秩序和紀律的行動,都充滿了驚奇。
他們把王書輝看成是那種勢力龐大的地方豪強。但是,單說一個王府鎮已經完工的用水泥混凝土建成的“高大”的稜堡式城牆,就讓他們歎為觀止同時,心裡有些不舒服的想起,孔夫子“墮三都”的典故來。
不過,他們三個都是那種從小就在鄉間讀書生活,非常瞭解目前的中國,到處遍佈的地主豪強的“大院子”堡壘現狀的人物。所以,雖然驚訝於王書輝在王府鎮建設了令人驚訝的超級“大院子”堡壘,但是他們仍然覺得,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被朝廷默許的現實。
顧君恩三人到達王府鎮的時候,王書輝不在總部。他正領著復興軍的第一營在袁家畈駐紮,準備迎擊前來攻擊復興會的官匪聯軍呢。
不過,王書輝對這三個人是比較關心的。在離開之前,他已經命令復興會常委會負責接待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三人。他讓留在總部主持工作的陳封,向他們三個介紹復興會的思想,把《萬物一統律》和《萬世歸一律》,以及介紹復興會的組織綱領的相關檔案,交給三人閱讀研究。
材料還是那些材料,內容還是那些內容,事例還是那些事例。但是,披著荀子的外皮,打著荀子的牌子,使用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骨架,進行解釋和論斷的《萬物一統律》和《萬世歸一律》,給三個年輕的讀書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都是身處底層社會,非常瞭解實際社會的實際情況,腦子清醒的年輕人。作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重要人物,他們的眼界和思路,都是非常開放和清醒的。
用了幾天的時間,仔細的閱讀和研究了兩本基本理論書籍和復興會的綱領性檔案之後,三個人都在第一時間裡,不約而同的產生了一種王書輝“所謀甚大”的想法。
住在接待所同一樓層裡的三個人,在思想受到衝擊之後,自然而然的要相互討論他們的想法。
牛金星在看完了所有的材料之後,就對自己老鄉,在旅途中建立了親密關係的宋獻策說,“貴人恐怕是法墨之徒。”
宋獻策讀書比較慢,他還在看《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