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變成了可以和自己的父親和大哥在房間裡吃乾飯了。
更主要的是,張兆歡在鍊鐵技術方面的嘗試,正式的獲得了自己父親張鐵匠的承認。在之後的幾年裡,張兆歡透過大量的實踐,最終摸清了使用生鐵和熟鐵合煉“灌鋼”的技術。雖然十爐鋼水裡只有三爐能夠成功出鋼,可是這樣的技術仍舊比黃州城裡的其他鐵匠更具有優勢。
當然了,黃州張家也算是生不逢時。“張家鋼”在黃州不過才出名了五六年的時間,王書輝在枝江地區的鋼鐵聯合企業就建成了。
在此之後,不管是黃州地區還是整個湖廣地區的鐵匠們都直接面對了低價高質的復興會近代鋼鐵製品的全面碾壓。
好在張家人算是比較具有危機意識。早在這些發生之前,張鐵匠就用前兩年賺到的錢在鄉下買了幾畝田地。在復興會的鋼鐵製品將湖廣地區的所有鐵匠全部衝擊失業之後,張家人還能夠憑藉著幾畝田地艱難度日。
復興軍接管整個黃州衛之後,首先是對黃州衛所有的官員極其家眷進行了全面的逮捕。在此之後,復興軍就對整個黃州衛所屬的所有衛所人口進行了全面的登記和整編。
在復興軍登記原則中,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會受到復興會的特別的關注。至於各個軍衛中的匠戶們,復興軍則會對他們進行專門的登記。
張鐵匠一家作為黃州衛的匠戶,自然也被複興軍所關注了。
在進行了簡單的整編之後,為全體軍戶建立臨時營地的任務就落到了黃州衛的那些匠戶的頭上。他們的任務,就是在復興軍工程兵的帶領和指導下,使用復興軍隨船運來的機械和材料建設“黃州生產建設兵團”的臨時營地。
轟鳴的蒸汽大鋸,隆隆作響的蒸汽挖掘機,力量巨大的蒸汽吊車,一下子就把年紀不到二十歲的張兆歡牢牢的吸引住了。
不像他的父親和其他的工匠那樣,一看到這種超越常識的機械就會感到無比的恐慌和畏懼,張兆歡對於這些冒著黑煙,發出大量的噪音,經常在運作中出現問題的蒸汽機械,有一種年輕人見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般的感覺。
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一見鍾情。但是很明顯,張兆歡和蒸汽機之間結下了猶如初戀般的美好感情。
和那些土著匠戶想法設法的想要躲開這些魔鬼般的蒸汽機械不同,張兆歡只要一有時間一有機會就會和那些操作著蒸汽機械的復興軍工程兵們套近乎。
工程兵戰士也都是些年紀不大的年輕人。他們自然而然的也會喜歡這個總是帶著討好的笑容小心翼翼的和他們打聽蒸汽機知識的年輕人打交道。
很快,張兆歡就和復興軍的工程兵們打成了一片。在臨時營地建設工作結束之後,聰明的張兆歡已經能夠熟練的操作這些復興軍的施工機械了。甚至於,張兆歡已經掌握不少蒸汽機的維修知識。。。。
。。。
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
黃州衛總人口大約在一萬兩千人左右。【閱】
這一萬兩千人裡,大約有五分之一是四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復興會按照明朝末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進行的劃分)。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中年人。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青年人。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十五歲到二十歲的少年人。還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十五歲以下的兒童。
現代人看到這樣的人口年齡分佈,一般都會覺得這樣的年齡分佈好像非常的健康。按照上面說的,一萬兩千名黃州衛軍戶人口裡,有至少百分之六十,大約七千兩百人是三十歲以下的青少年。這樣的年齡分佈似乎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講非常的健康。
事實是,因為農業社會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即使在正常的年份裡,整個中國的人的平均壽命都是非常低的。人的平均壽命低,這就說明了活在大明朝這個環境中的中國人的年齡都不會很大。
想想也是,明朝末年嚴重衰退的農業生產,落後的醫療手段,沒有近現代的衛生防疫和社會救濟。別說中國人了,這個時代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人的平均壽命和活著的人的平均年齡都不會很大。
再者說,在大災之年,往往那些缺乏勞動能力的,下面有著一大堆兒孫的老年人,是最容易選擇死亡這條路來給家人減輕負擔的。
在日本的傳說裡,日本人動不動就會“神隱”了是什麼原因?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日本那個資源匱乏生產力落後社會長期動盪的環境中,這種老年人自己跑到深山裡尋死的情況表現的更加極端而已。而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