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於天啟皇帝,魏忠賢是真心的忠誠和愛護的。魏忠賢沒讀過書,是個地痞無賴的出身不假,可是這種出身決定了魏忠賢內心深處一直有著濃厚的報恩情節。
他對於天啟皇帝的效忠一方面確實是因為這種效忠帶來了巨大的權勢。可是另一方面,魏忠賢揹著罵名兢兢業業的當著大明王朝的這個家,確確實實有著一定的報答天啟皇帝的知遇之恩的因素。
1627年九月的魏忠賢還不知道自己最後會落得個分屍示眾的悲慘下場。他心裡一直認為自己並不是天順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劉瑾那樣的人。他覺得自己是嘉靖朝的黃錦、萬曆朝的馮保這樣的人。黃錦和馮保都在當時掌握著巨大的權威和勢力,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皇帝的授意。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在認識到新皇並沒有準備遵從先皇的遺囑重用自己的意思,並且還非常厭惡自己之後,已經做出了所有努力的魏忠賢心灰意冷。他已經不再在乎朝政的事情了。魏忠賢默默的等著新皇的人手接管自己手中的內外權力,為自己被髮配到南京看守皇陵和種地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
“魏忠賢,你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
朱由檢和朱由校不同,他並不是作為太子而存在的。藩王的教育和太子的教育截然不同,雖然小時候,朱由檢和作為太子的朱由校接受過一樣的講學待遇,受過相同的儒學教育。可是他並沒有相應的官員作為以後政治上的幫手被事先準備好。而且關於怎麼做皇帝,怎麼處理政務的帝王教育,朱由檢也沒有接受過。
所以,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後,深感不安的朱由檢缺乏幫手。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他感到措手不及。在這種情況下,遵從自己哥哥的遺囑“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依靠魏忠賢的政治智慧,居然成了朱由檢唯一的選擇。
魏忠賢聽到朱由檢的話一下子愣住了。自從朱由檢登基以來,他幾乎從來沒有向魏忠賢諮詢過任何問題。兩人之間的交流僅僅就是自己向他彙報一些奏摺大事,然後新皇就會不冷不熱的把自己打發走,一句多餘的話也不會和自己說。今天,新皇居然用一種難得一見的態度詢問自己的看法,這讓心灰意冷的魏忠賢非常的意外。
不過魏忠賢並不認為這是新皇即將重新重用自己的訊號。他知道新皇之所以會詢問自己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新皇還沒有可靠的幫手。這個重視儒學,簡直就像個年輕儒生一般的新皇相信的只有文官大臣。所以他神態冷淡的對朱由檢說道:
“皇爺,這亂民流寇的事情,也不是如今才有的事情。陝西也好,山西也好,河南也好,這些地方都是從神廟老爺(萬曆皇帝)晚年的時候開始就連年災荒的。這老百姓可不知道聖人的道理,他們吃飽了肚子就會老老實實,吃不飽肚子沒的吃了,就要造反鬧事。”
聽到魏忠賢臧否聖賢的道理,朱由檢的眉頭不由得一皺。可是他沒說什麼,反而示意魏忠賢繼續說下去。
魏忠賢敏感的發現了新皇的不悅,可是他心裡嗤笑了一聲繼續說道:
“朝廷對此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這地方上的災荒,應對起來無非在於免稅和救濟這兩塊而已。不過這地方上凡是到了要造反鬧事的百姓,差不多都是沒有田地的窮漢,免稅的好處只會落到地方官紳的頭上。”
“倒是救濟這一塊對於老百姓還有些好處。可是這發放救濟要依靠地方上的官員們。但是,地方上的官員大多是貪財的。這救濟到了地方,能剩下一二層發到百姓的手裡就是好的了。故而朝廷在下撥糧款的時候,總要多準備一些,把地方官員的好處也籌算進來,總要讓百姓多多得些好處才好。”
朱由檢聽不得魏忠賢這個宦官說文官的壞處。聽到這裡他肚子裡已經充滿了火氣了。可是陝西、山西、河南都上報了嚴重的流寇作亂的情況,朱由檢現在必須依靠魏忠賢來解決這些問題。
“那依你看來,現如今這陝西的狀況怎麼解決才好?”
魏忠賢能夠明顯感到朱由檢的不滿,他有些膩歪的回答他道:“大行皇帝在世時覺得文官全都是賊人,認為他們不可靠。所以聽到這種地方上的事情,總要派出錦衣衛調查或者檢視鎮守太監的奏報。”
“奴婢以為,地方督撫最喜歡的就是推諉責任。所以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陝西地方都不敢隱瞞不得不上報的狀況了,那麼地方上的情形只會更糟。所以奴婢覺得皇爺不妨先了解了解實情再做決斷。” 時空之門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