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血,有武功。按照這種水平,即使是荊州府裡,整個荊州地區的,最高武裝力量,荊州衛指揮使手下的家丁,都不一定有他們的戰鬥力。更何況他們人人都帶著刀槍,算是封建時代裡實打實的武裝分子了。
然而,這三十名武裝匪徒,並沒有比前兩次,前去進攻江北村的人,得到更好的下場。在兩名家丁隊頭和兩個教導營教導員,組成的臨時指揮小組的指揮下。兩隊家丁,按照訓練程式,發射了兩輪弩箭。之後,就是五個騎著毛驢的騎丁營(新成立的實驗性質的騎兵隊伍)家丁,追趕僅剩的四個,四散逃跑的匪徒的過程。
三十多個武裝匪徒的進攻,是王書輝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的,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了。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王書輝都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規模的武裝衝突。在現代社會里,他見過城管和小販的衝突,見過上訪農民和民警的衝突。那些衝突的規模都不比這個場面小。但是,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
像這種完全沒有任何糾纏,一邊倒的,簡單明瞭的就解決了戰鬥。王書輝還是第一次親眼得見。他覺得挺有意思。
與他一同旁觀戰鬥的朱由梓父女和七個孃家舅舅,以及沒有參加戰鬥的,王府鎮的其他各營成員,可不覺得這場面有什麼意思。
朱由梓一看到弩箭洗禮下的血肉橫飛,第一時間就吐了。幾個舅舅也面色慘白。只有朱微妏一邊照顧自己的老爹,一邊給王書輝幾個白眼球,埋怨他讓自己的老爹前來看這種噁心人的場面。不過這個小蘿莉可是沒有一點不適感的。
各營的成員們,對於眼前的景象也相當的不適應。不過他們沒有當場吐出來,這是他們的流民經歷決定的。可是,他們實際上,胃裡也是一陣翻騰。流民中的各種死亡常見,但是可也沒有這樣血肉橫飛的景象。
就站在王書輝身邊的張寶樹和陳封,在看到現場幾百人中,只有自己的師尊和師孃兩人鎮定自若,淡定的很。
他們心裡不約而同產生了一種,“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子全都不似人類”的想法。
。。。
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
王書輝一向覺得,偉人對於戰爭的論述是絕對的真理。【全文字閱讀】し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他對於戰爭的宏觀認識,是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上的。他認為,戰爭是一種意識形態衝突的具體體現。
不過對於具體的軍事鬥爭,他的看法則是相當程式化的。他認為,無論是冷兵器條件下,還是熱兵器條件下,軍事鬥爭的形式,都是很機械的一個客觀過程。
敵情偵查,戰場設定,遠端打擊,近戰殺傷,救治傷員,防疫清場,總結經驗。他認為,所有的,具體到戰役的軍事鬥爭,基本上都遵循這個“七步走”的基本程式。即使是開外掛的我黨軍隊,也不例外。
他堅定的認為,決定雙方勝負的,除了外部的環境因素之外。軍事鬥爭的勝負,是由戰鬥雙方的訓練水平和武器水平,這兩個基本的,具體的客觀的因素,以及作戰雙方部隊的思想認識水平,這一個主觀因素,主客觀三個決定因素,所綜合決定的。
所以,王書輝覺得,雖然明朝軍隊敗於滿清軍隊,雙方在文明程度的巨大差異,讓人覺得這一結果非常錯愕。但是,如果從具體的軍隊建設的角度上,看待明清雙方的軍事力量的話,明朝軍隊的失敗,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明王朝軍隊,不是沒有打敗,甚至於消滅北方蠻族的能力的。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明朝初期的洪武、永樂時代,還是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時代。有著充分訓練的明王朝職業軍隊,在對外戰爭中,都是把各種蠻族打的滿地找牙的。
能夠證明明王朝本身,並不缺乏軍事勝利能力的最好例子,就是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他們從一群農夫礦工開始,在戚繼光的嚴格訓練下,先滅倭寇,後平韃靼,轉戰中國南北,幾十年間,功勳無算。
戚繼光的下場,正好可以回答為什麼明朝末年,明朝軍隊戰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就像文官官僚集團一門心思的,要搞垮戚繼光一樣。明末的官僚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絕對政治地位,不僅對軍事系統的武官們肆意打壓,更是在全社會範圍內,製造“從文則高貴,從武則低賤”的社會輿論。
在官僚集團把持國家機器的環境裡,明王朝的武裝力量,不僅在社會地位上處於極為低下的狀況,官僚集團更是大肆貪汙掠奪明朝軍隊的有限開支。明朝官場上著名的“漂末”潛規則,就是在明末對後金軍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