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八旗”軍隊“改旗換幟”,聽從中國政府地調遣。
繼蒙古之後。西藏地方政府也宣佈“西藏為中國之一部分,雖中國中樞更迭,國體有變,西藏為中國之土不變”,並和蒙古地方政府一道,派員到北京“共商國是”,中國由此避免了一場民族分裂的危機。
但這也讓孫綱明白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中國就不可能保住現有的國土。更別說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發展環境了。
日本人說地那個“強兵”是富國之本。以“強兵”為先。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地。
“華夏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因為“己亥之亂”地關係。原先地前清官員大多星散。新地國家機構成立之後。只有少數官員回來“報到”。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和“八大參政”商議後。決定從各省調集“能員幹吏”充實中央政府。孫綱地軍務部也不例外。除了少數幾位原先兵部地官員。其它地人都是從四洋海軍和其它各省軍事部門抽調地。這樣一來。好處是孫綱可以透過他們瞭解其它各省地軍備情況。壞處是這些人各地都有。相互熟悉並掌握自己地工作還得需要一段時間。
而孫綱最先做地一件事。就是把北洋軍情處升級為全**情總處。隸屬於軍務部。將這個情報機構地職權範圍擴大。並將北洋軍情處地總部從旅順遷到了北京。
當然了。因為他以後得在北京安家了。所以順便也把家都搬了過來。
由於國家剛剛步入正軌。需要很多各方面地人才。因此自己手下地這些能人。現在都有了用武之地。
孫綱把孫文調進了京城。本來想向李鴻章舉薦他。讓他擔任鐵路部地部長。由他負責全國地鐵路事務。讓孫綱想不到地是。孫文居然不想再幹鐵路了。而是想振興中國地農業!
孫文的回答可是讓孫綱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
國父中山先生居然對農業感興趣,確實是讓孫綱想象不到。
更讓孫綱想象不到的,是李鴻章居然給了他“答案”。
因為,李鴻章拿出來了孫文當初寫給他的信,孫綱看後才明白了過來。
“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不養民胡以立國?是在先養而後教,此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也。且農為我中國自古之大政,故天子有親耕之典以勸萬民,今欲振興農務,亦不過廣我故規,參行新法而已。民習於所知,雖有更革,必無傾駭,成效一見,爭相樂從,雖舉國遍行,為力尚易,為時亦速也。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如此則踵行他政,必無撓格之虞,其益固不止一端也。”
“竊以我國家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派往外洋肄業學生亦未聞有入農政學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見有一農學之師,此亦籌富強之一憾事也。文遊學之餘,兼涉樹藝,泰西農學之書間嘗觀覽,於考地質、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每與鄉間老農談論耕植,嘗教之選種之理、糞溉之法,多有成效。
“文鄉居香山之東,負山瀕海,地多砂磧,土質磽劣,不宜於耕;故鄉之人多遊賈於四方,通商之後頗稱富饒。近年以美洲逐客,檀島禁工,各口茶商又多虧折,鄉間景況大遜前時,覓食農民尤為不易。文思所以廣其農利,欲去禾而樹桑,其法先設農師學堂一所,選好學博物之士課之,三年有成,然後派往各省分設學堂,以課農家聰穎子弟。又每省設立農藝博覽會一所,與學堂相表裡,廣集各方之物產,時與老農互相考證。此辦法之綱領也,至其詳細節目,當另著他編,條分縷晰,可以坐言而起行,所謂非欲徒託空言者此也。
“文之先人躬耕數代,文於樹藝收牧畜諸端,耳濡目染,洞悉奧義;泰西理法亦頗有心得。至各國土地之所宜,種類之佳劣,非遍歷其境,未易周知。文今年擬有法國之行,從遊其國之蠶學名家,考究蠶桑新法,醫治蠶病,並擬順道往遊環球各邦,觀其農事。如中堂有意以興農政,則文於回華後可再行遊歷內地、新疆、關外等處,察看情形,何處宜耕,何處宜牧,何處宜蠶,詳明利益,盡仿西法,招民開墾,集商舉辦,此於國計民生大有裨益。所謂欲躬行實踐,必求澤之沾沛乎民人者此也,惟深望於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
孫綱仔細地看完信,這才知道,孫中山當年上書李鴻章,信裡講的好多居然是關於農業的問題地。
從信裡的內容來看,孫文對農業應該是非常熟悉的。
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口大國,農民佔中國人口的大多數,所以農業問題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是重中之重。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