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司令塔,導致提督丁汝昌受重傷,整個艦隊失去了指揮,險些釀成大禍。他建議以“開遠”為艦隊旗艦,不要以火力最強,速度最快的“龍揚”為旗艦,讓“龍揚”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地作用。
他的建議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後世的美國海軍“長灘”號電子指揮艦,就是純粹用來幹指揮的,連武器都沒有),只是他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及目前大清森嚴的等級制度對海軍的影響,所以他的建議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林泰曾當然不同意以“開遠”作為旗艦,北洋艦隊地旗艦隻能是“龍揚”,這艘新式萬噸鉅艦已經成為北洋艦隊及中國海軍新的象徵,即使他想不以“龍揚”為旗艦,他頭上的榮祿和那個鳥朝廷也不會批准的。
商議到後來,決定採用一個變通方案,即“菱形陣”(《船陣圖說》裡叫“四維陣”),“開遠”在前,“定遠”“鎮遠”隨後並列居中,“龍揚”在後,戰時“開遠”“定遠”“鎮遠”以三角陣艦首對敵衝鋒,“龍揚”在三艦的掩護下讓過側舷繞到三艦側翼,以一舷齊射的火力支援,對敵形成包抄之勢,在他們用模型進行演示後孫綱才算看明白,看上去有些象“趕豬進圈”地意思。
“巡洋艦分隊則憑藉快速以首尾魚貫陣用齊射火力纏住對方,不讓他們脫出鐵甲艦分隊地火力圈。”林泰曾說道,
“必要時龍揚號可以憑藉高速和巡洋艦分隊一起纏住對方。”孫綱開玩笑一樣的出了一個大大地餿主意。
他哪裡知道,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句話,對海戰來說,是再適用不過了。
他這句玩笑,也在後來的海戰中變成了現實。
既然定下來了,林泰曾就立刻開始組織北洋艦隊演練,以期早日形成戰力。
很快,北洋軍情處那裡傳來了信兒,除了法國,其他的國家或多或少的都已經知道了“龍揚”號戰列艦入役的訊息。
俄國媒體的反應是“難以置信”,一向狂妄自大的俄羅斯人怎麼也無法相信中國人能自己弄出萬噸鉅艦出來,認為是無稽之談,他們猜應該是中國在世界各地的船廠訂造部件,然後運回中國組裝的;法國報紙對此未做多少評論;而英國人則從艦形設計上推測應該和法國人有關,但中國和俄國的造船業全都師從法國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英國人也沒有說什麼,只是德國人的言辭有些嫉妒的意思在裡面,他們的報紙用“燦然可觀”和“西方世界的恐慌”這種言辭來形容,認為“中國人在某些方面已經把我們甩到後面去了”,美國人也說“中國海軍又一個輝煌時代的來臨”,並第一個向中國海軍表示“祝賀”,而日本人的反應則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日本人的反應是,沉默。
無論國內和國外的媒體,都象不知道這回事一樣。
但是,孫綱知道他們心裡的感覺。
那是恐懼。
甲午戰後,因為海戰的失敗,面對已經開始慢慢復甦的中華民族,大和民族骨子裡的自卑感又開始本能地抬頭。
而在這種極度自卑的驅使下,這個民族還會做出一些什麼樣的瘋狂事情,就不太好說了。
孫綱心裡想的,就是在這短暫的和平時間內,儘量促使大清中國這個剛剛要站起來的巨人,面對可能到來的戰爭,快點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他有種不祥的預感,戰爭也許會很快到來。
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到來,他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了。
自己改變了歷史的程序,但也不知不覺的身陷其中,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他一點也沒有想到,這次的危機,居然是從內部開始引發的。
這天,他和白里安研究中國的第二級戰列艦“龍鄉”號的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因為皇帝的“特殊要求”,這種多炮塔戰艦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麻煩,就是重心。
如此多的炮塔全都佈置在甲板上,勢必會造成戰艦頭重腳輕,解決的辦法只能是讓重心下移,那樣的話戰艦就只能採用低幹舷設計,這樣就又退回到了“定遠”“鎮遠”的低幹舷戰列艦時代了,意味著航海效能的降低,火力雖然大大加強,但是其他的方面的效能要大打折扣,而目前,還缺少有效的設計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國內唯一一個只提供全本小說的免費小說網。
(一百三十一)緊急備戰
“就採用低幹舷設計好了,貴國皇帝陛下的意思應該是將這艘戰列艦用於近海防禦,犧牲部分航速用於加強火力也是可以考慮的。”白里安最後對他說道,“我會盡可能的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