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高下立判。
    這些,也體現在了歷次對外戰事中。
    “對毛來說,西方的威懾概念還太被動。他拒絕中國站在被動挨打的位置上。只要有可能,他就主動出擊。
    在某種程度上,這與西方的先發制人的概念相似,即首先出擊以預防受襲。但按西方的原則,先發制人意在軍事取勝。毛的先發制人的不同點在於他超乎意想的心理威懾。
    他的動機力與其說是發動一次決定勝負的軍事打擊毋寧說是改變心理平衡,不是打敗敵人而是扭轉風險計算的結果。
    正如我們在以後的章節中看到,中國在1954…58年間的臺海危機、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1969…71年間的中蘇烏蘇里江戰鬥、和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的行動都有一種共同的特徵:首先是勇敢的突然出擊然後是政治角力。
    在中國人眼裡,把雙方拉回到心理方程式中後,真正威懾的目的就達到了。”
    特別是抗美援朝戰事,這給予基辛格的驚訝最大。
    “沒有一個軍事學家能夠想到剛從內戰解脫出來裝備著繳獲國民黨武器的人民解放軍能夠迎戰一支有原子彈支援的現代化軍隊。”但中國出兵了,究其原因在基辛格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做出了表述:(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論中國》讀書筆記(3)
    “1950年7月7日和7月10日—僅在美國出兵朝鮮兩週後,周恩來主持了兩次中國領導人的集體會議,研究分析美**事行動對中國的影響。
    計劃開始了。與會者同意將原來為解放(基辛格原詞,侵略)臺灣而駐紮在福建沿海的部隊派到中朝邊境去,並將其改編為東北邊防軍,以“保衛東北邊境和支援朝鮮人民軍”為使命。
    到七月底—美軍跨過三八線前兩個多月,多達二十五萬人的中國部隊已經部署在中朝邊境。
    中政局和中軍委會議在八月繼續召開。8月4日�